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塘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但是其模式密度高,对环境有较大负影响。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经典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密度相对较低,水质好。然而其优势具体体现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肠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微生物菌群、酶活性以及肌肉氨基酸组分的差异,为揭示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肠道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稻田养殖泥鳅的肠长/体长、肠长/全长和胴体重/体重的比值较池塘养殖更高,其中胴体重/体重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同一种养殖模式下,肠道前肠的周长、皱襞高度和根数、肠道吸收面积以及黏液细胞数显著高于中后肠(P<0.01)。稻田养殖泥鳅前肠中的皱襞根数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P<0.01),但是肠道的吸收面积没有显著差异。2、肠道菌群分析不同养殖模式肠道中的菌群都出现了季节性差异。稻田养殖模式肠道粘膜、内容物和水样的菌群多样性在秋季比夏季高,并且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sp.)只出现在秋季。池塘养殖模式肠道粘膜和内容物的菌群多样性在秋季比夏季低,并且放线菌(Actinobacterium)只出现在夏季。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只存在于稻田养殖模式,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sp.)只存在于池塘养殖模式。两种模式下都鉴定出12种优势菌群,从门的级别归类都相同,其中75%属于变形菌门,8.33%属于厚壁菌门,8.33%属于放线菌门。在夏季,稻田养殖泥鳅肠道黏膜中的厚壁细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 spp.)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spp.)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P<0.05)。在秋季,稻田养殖泥鳅肠道黏膜中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P<0.05)。3、肠道酶活分析稻田养殖泥鳅肝脏、前中后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P<0.05);而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仅仅是在中后肠中比池塘养殖模式高(P<0.05)。在泥鳅前中肠中,除了前肠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是池塘养殖模式的更高,酸性磷酸酶(ACP)、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均为稻田养殖模式的更高。4、氨基酸组分分析两种模式泥鳅肌肉中都有6种氨基酸含量超过了 1g/100g(鲜样),分别是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稻田养殖泥鳅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百分比略高于池塘养殖模式;肌肉中的缬氨酸和酪氨酸含量高于池塘养殖模式。此外,不同模式泥鳅肌肉中的风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