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时代,作为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知识面临着重构的挑战。2005年,密歇根大学的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扩展了舒尔曼(Shulman)的PCK教师知识模型,把技术因素纳入其中而形成了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其后出于记忆与发音,又改为TPACK。自2009年以来,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引起了国内的关注。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TPACK水平,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并在其后一年研制、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虽然《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也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但是《能力标准》是面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的统领性标准,没有针对具体的教学科目、技术手段等情境性因素,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测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评价量表;而TPACK框架作为教师把技术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不但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评价提供了视角,也为实际评价提供了方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浙江省内开展平板课堂的29所学校的智慧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依据国外现存的量表以及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工程的《能力标准》,开发了智慧教育教师TPACK水平测量问卷。对浙江省内智慧教育教师的TPACK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小学智慧教育教师TPACK的总体水平,比较了智慧教育教师TPACK水平在性别、年龄、所教的主要学科和所教年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且根据教师TPACK水平的分析结果提出了TPACK的发展机制与条件,进而提出了发展教师TPACK水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