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融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对不同融资体制下的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并做国际比较,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选择适合中国的融资体制和企业融资模式以疏通企业资金来源的各个通道,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尽管世界各国的融资体制千差万别,学术界按照金融中介(主要指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各自发挥作用的大小,根据它们所处地位的不同,将融资体制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融资体制(Market -based Financial System),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前者以股票市场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后者以商业银行作为融资模式的核心。中国经济发展该选择何种融资体制?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有的进行了定量研究,也就是实证研究,得出过一些重要的结论。但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他们的研究要么局限于微观层面,要么局限于宏观层面:第二、他们的研究混淆了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概念,对融资的研究不是建立在增量数据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存量数据的基础上;第三、他们的研究使用的样本较少,研究的方法只局限于简单的相关性和回归研究,这种方法有失全面性和精确性。
鉴于以上的研究现状,本文使用了如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融资体制与企业融资联系起来,研究何种融资体制既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成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了回归计量方法,面板模型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融资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3.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对中外融资体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其利弊得失,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分析中国的融资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国现行的融资体制提出改善的建议。
本文共分9章。第一章是引言,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对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逻辑、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对现有的关于融资体制的研究和企业融资理论的回顾。
第三章是关于美国市场主导型的融资体制和美国的银行、资本市场、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以及美国企业的融资顺序、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第四章是关于日本的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和日本的主银行制、资本市场、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以及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第五章是关于德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体制和德国的全能银行、资本市场、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以及德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的融资体制的历史演变和中国的银行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的融资模式、资本结构和融资顺序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是对两种融资体制的多个国家的对比。首先对不同融资体制下的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比较。然后分析这些国家GDP的增长。最后将两种融资体制下的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结构进行比较。
第八章是关于我国融资体制选择的实证研究,它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国际融资体制的面板模型(Pariel Data)计量分析。它建立在增量数据的基础上,抽取了我国79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和17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宏观数据,利用面板模型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和不同融资体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的创新点是,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来建立模型,其中有微观层面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偏好面板模型计量分析,还有宏观层面的基于面板模型建模的全球宏观经济与融资的关系,和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融资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模型,用大量的数据来检验模型,得出我国的股票融资率与GDP增长率正相关,与美国和印度相同,与日本相反;我国的银行信贷率与GDP增长负相关,与其它三国相同。综合微观和宏观模型,推导出如下的结论:选择何种融资体制要考虑微观主体的融资偏好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微观主体企业的融资偏好是股权融资;我国经济发展选择何种的结构融资体制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偏重,如果以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就应该发展资本市场,选择市场主导型的直接融资体制。
第九章总结,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总结的章节。对中国融资体制的选择提出了思路,并对资本市场和信用制度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改善提出了建议。
全文的最终结论,是我国应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市场主导型的融资体制,在现阶段的选择是“混合融资”,在信用环境和金融监管完善后,应采用市场主导型的融资体制。本文对如何改善资本市场、信用制度和金融监管提出了建议。在微观层面,对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提出建议,这就是“倒啄食顺序理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应以债券为主,尤其以资产债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