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贝类毒素,该毒素通过滤食性贝类摄食有毒赤潮藻在贝类体内不断积累,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引起人员中毒甚至死亡。福建省是贝类养殖大省,也是有毒赤潮高发区,近几年,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屡屡发生,但是关于全省近岸海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相关检测的研究报道却比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赤潮高发期,在福建沿海采集了大量贝类样品,包括牡蛎、贻贝、缢蛏和蛤类4个品种,分别采用小鼠生物检测法(MBA)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贝类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及其种类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检测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MBA法检测福建水产养殖区麻痹性贝类毒素。重点监测区采集牡蛎样品16批次,PST毒素检出率43.8%,检测值范围124.3~1450.7μg/100g;贻贝样品19批次,PST毒素检出率84.2%,检测值范围40.91~3434.4 μg/100g;缢蛏样品6批次,PST毒素检出率0%;蛤类样品3批次,PST毒素检出率0%。常规检测区采集牡蛎样品24批次,贻贝样品24批次,缢蛏样品14批次和蛤类样品7批次,均未检出PST毒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贝类品种对PST毒素的富集和消解速率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2017年福建沿海链状裸甲藻爆发期间对贻贝的影响要大于牡蛎,对缢蛏和蛤类无影响;贝类体内PST毒素的含量与样品采集季节无必然联系,与养殖环境中藻类品种及密度密切相关。2、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MS/MS检测方法的研究。建立一种同时检测9种PST毒素的HPLC-MS/MS检测方法,包括石房蛤毒素(STX)、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cSTX)、膝沟藻毒素(GTX1、GTX2、GTX3、GTX4、GTX5)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dcGTX2、dcGTX3)。实验分别比较了 C18和HLB两种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效果以及BEH-C18和HILIC-A两种色谱柱对PSTs分离效果,通过优化质谱条件,对PST毒素进行分离鉴定。实验结果表明:9种PST毒素在10.0~200n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2;平均回收率在78.9%~8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5%~9.5%之间,方法稳定性、重现性好,可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检测。3、HPLC-MS/MS法检测福建水产养殖区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贝类样品共60批次,其中检出PST毒素17批次,检测值范围31.4μg/kg~759.0μg/kg;17批次的PSTs阳性样品中,GTX1/4的检出率为29.4%,GTX2/3的检出率为11.8%,GTX5的检出率为23.5%,dcGTX2/3的检出率为17.6%,dcSTX的检出率为100%,STX成分均未检出。实验结果表明:福建水产养殖区不同区域间的贝类毒素组成和含量虽有差异,但主体成分比较相似,主要成分为dcSTX,GTX1~5、dcGTX2/3也占有一定比例,STX毒素很低;由于生长环境相似,不同贝类体内的PST毒素成分差异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