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光感受器)或色素上皮结构或功能异常相关的一类进行性致盲性遗传眼病。国外患病率约为1/4000,我国患病率约为1/3467。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典型临床特征为:早期出现夜盲,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进行性视野缩小和视力下降、视盘蜡黄色萎缩、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等。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据其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RP,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双基因型遗传和线粒体DNA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所占比例为15%-20%,目前已确定与adRP有关的基因约有14个,包括CA4、CRX、GUCA1B、IMPDH1、NRL、PRPF8、PRPF3、PRPF31、RHO、RDS、ROM1、RP9、RP1、SEMA4A。NRL(neural retinal leucine zippe,神经视网膜亮氨酸拉链基因)基因编码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basic motif-leucine zipper,bZIP),其对光感受器特异性基因-视紫红质(rhodopsin,RHO)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目的:对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突变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一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所有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本家系的5例患者和数名正常家庭成员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各取外周血2ml,提取外周静脉血细胞基因组DNA。应用眼科RP候选基因芯片(共包含59个目标基因),采用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应用一代测序验证对家系成员突变位点情况验证,应用UCSC在线及polyhpen-2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该家系中连续3代,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色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夜盲、周边视野缩窄、中心视力下降,该家系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病在家系中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3例患者的RP候选基因遗传分析结果显示,NRL基因第号外显子上中均发现单一杂合突变c.152C>T,该家系其他正常成员均未发现此突变,与该家系涉及的疾病呈共分离的特点。在蛋白水平,此突变导致NRL基因51位上编码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亮氨酸。结论:我们对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进行了详细的临床检查,该本研究中家系成员共3代,每一代均有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家系中患者均有夜盲、视力下降、视野缩窄的临床表现;对该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了导致该家系患者患病的致病性突变c.152C>T(p.Pro51Leu),该突变导致bZIP蛋白第152位脯胺酸被亮氨酸取代,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