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zh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志愿服务中一股重要力量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之凸显出来的活动资金不足、组织独立性不高、组织运作不规范等志愿失灵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志愿失灵现象的存在,将必然不利于高校志愿者组织有效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整个治理体系中善治模式的实现。  志愿失灵是志愿者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所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美国学者萨拉蒙基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提出的“志愿失灵”主要包括: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家长式作风及慈善的业余性四个内容。然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情背景不同,志愿服务也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中国的志愿者组织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在志愿失灵的表现上有着共性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中国特色”。  本论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出发,选取志愿服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志愿者组织作为切入点,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开展讨论。以武汉市高校志愿者组织为例,通过调研和访谈,系统梳理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志愿者组织活动资金不足、志愿者管理不完善、组织运作不规范以及志愿服务内容的行政化色彩强烈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成长环境的约束、制度保障的欠缺以及高校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是形成高校志愿者组织志愿失灵现象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发挥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优势,实现矫正志愿失灵的功效,必须结合中国实践,首先要落实治理理念,推动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从高校层面保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与自主,在社会上加强对志愿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和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强化治理体系。最后,通过规范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鼓励高校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提高高校志愿者组织筹资能力及对善款的监督力度等措施来提升治理能力,促进高校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国际冲突和全球问题中发挥建设性的积极作用,承担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不仅是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环境发展的趋势来看,跨国投资发展迅猛,国家与地区之间经贸依赖度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也持续增强
冷战后,美国逐步加大对外民主输出力度,将民主化战略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深入系统地研究冷战后美国民主化战略,有助于全面了解美国总体外交战略,准确把握该战略的特点、实质及真
普京继任之际,俄罗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形成,但俄罗斯却仍是四面楚歌,充满危机。国民经济的极度萎缩对俄罗斯国力的提升乃至国内政治、对外战略都造成了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