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铋在高温超导材料、光电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催化剂、固体电解质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效果与氧化铋的晶型、粒度大小、粒度分布、表面状态及形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众多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通过气相冷凝的方式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类方法,因其制备的纳米粉体产品纯度高,表面清洁,粒度可控,结晶组织好,而倍受青睐。在已开发的用于氧化铋制备的这类方法中,多数因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较高制约了它们的应用与发展。因此,研究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并且具有产业化前景制备高品质纳米氧化铋的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针对上述研究现状,采用蒸气氧化法(一种设备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的方法)制备了氧化铋纳米粉体材料,并在对氧化铋粒子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值模型,对氧化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这些工作以期加深对蒸气氧化法制备氧化铋过程特点的认识,并为今后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本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热力学计算与铋蒸发过程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铋熔体与铋蒸气共存的系统中通入空气时,铋蒸气与铋熔体都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铋。铋熔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铋浮于铋熔体的表面,阻断了铋的继续蒸发,使铋蒸气与氧气的反应无法继续进行,铋蒸气氧化法制备氧化铋粉体无法实现。本课题通过在铋熔体中加入还原剂,消除了这种不利影响,保证了铋连续地蒸发、氧化,实现了氧化铋粉体的连续制备。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种方法对加热设备的要求大大降低,只需要常规的电阻丝加热方式即可实现氧化铋的制备。
(2)在电阻丝供热的管式反应器中,采用铋蒸气氧化法直接制备了室温稳定的纯β-相和纯δ-相纳米氧化铋粉体。SEM图像表明粒子为球形。用XRD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4.6~44.2nm;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的粒度平均粒径大小为62~69nm,标准差(GSD)为1.42~1.64。用DTA对制备的δ-Bi2O3的热稳定性进行考察时发现,在313℃以下,δ-Bi2O3能稳定存在,当温度高于313℃时,δ-相开始向γ-相转变。用XRD考察了粒子粒度大小、结晶形态与制备条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子的大小随载气流量的增加、体系中氧含量的增加、系统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当使用一定的方法(如:加大真空泵的抽气速度,减小反应舟离炉子出口的距离)使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减少时,有利于生成δ-Bi2O3.(3)在用蒸气氧化法制备氧化铋时,由于还原剂参与了化学反应,当载气中氧含量大于50%时,产品中除生成β-Bi2O3还含有碳酸氧铋。当载气中氧含量增加时,产品中碳酸氧铋的含量增加,在氧气含量达到100%,产品基本上是纯的碳酸氧铋。碳酸氧铋为树支状,其宽度为纳米级。将碳酸氧铋在空气气氛中,在550℃煅烧5小时以上,可制备出棒状的纳米α-Bi2O3粉体。这也是首次通过气相方法制备了非球形纳米氧化铋。
(4)对铋氧化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气相中所发生的氧化过程为铋蒸气与氧气的均相氧化过程,无氧气与铋粒子(固体或液滴)的多相氧化反应发生。利用重量法测定了铋氧化动力学,得出了铋蒸气氧化生成氧化铋的速率为:1/AdmBi2O3/dt=(-3.25912+0.000749T)Po2(5)
铋蒸气氧化法制备氧化铋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氧化铋粒子的成核与凝并过程都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因此,所得粒子的大小受流体下游冷却系统的影响较小。在这个制备系统中,氧化铋粒子的数值浓度较低,易生成粒度较小的粒子。在反应舟区流体的径向速度较大,在炉子出口处,热迁移速度较大,氧化铋有可能在这两个地方向反应器壁沉积,造成产品产率降低。数值模拟的轴线温度分布与实验结果较好一致;数值模拟不同制备温度下氧化铋粒度大小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