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了所有肺癌的75%-80%,尽管NSCLC的诊断方法在不断地进步,仍有约50%-70%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从而失去了根治的机会。同时,全身化疗是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对于化疗的反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对肺癌化疗后效果的检测,主要根据影像学上的变化按RECIST标准进行评估,但据此标准获得相同疗效的患者,其预后及生存期仍存在较大差异;治疗过程中尽早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终止无效治疗和避免过度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积极寻找一种新的判断疗效和疾病预后的方法,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势必会对晚期NSCLC的认识处理,预后评价产生积极的作用。血清肿瘤标志物(TM)是肿瘤细胞产生的,反映肿瘤细胞的数量和增殖活性,理论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能够更全面的反映全身的肿瘤负荷,有望在疗效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据报道,CEA和CYFRA21-1评价晚期NSCLC疗效的敏感性达到89%[4],具有作为绝大多数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评价工具的条件。本研究选择治疗前CEA和Cyfra21-1至少一项升高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影像学评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以确定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中的独特作用。
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228例,入组基本条件①至少有一项肿瘤标记物升高:CEA>3.4ng/ml或CYFRA21-1>3.3ng/ml②KPS≥60分③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④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⑤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⑥治疗前有影像学可评价病灶。其中男135例,女93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6.6±11.4岁;平均KPS评分82.2±9.7。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毛刷、病理活检、痰细胞学、细针肺穿刺细胞学或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等方法确定其病理类型,其中腺癌139例,鳞癌58例,其他类型31例。按2007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的TNM分期标准Ⅲ期26例,Ⅳ期203例。所有病人均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所有病人均接受三代新药(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联合铂类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3周为一个疗程。初次化疗前和化疗2个疗程后,均晨起抽取静脉血3mL,室温下自然凝固后,分离血清。采用ECLIA法测得肿瘤标志物值,其正常高界值分别为CEA:3.4ng/ml、CYFRA21-1:3.3ng/ml。按RECIST标准采用单一最大径测量靶病灶评价肿瘤客观疗效:已知病灶消失并保持至少4周为完全缓解(CR);肿瘤最大单径之和减少30%,并保持4周以上为部分缓解(PR);最大单径之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PD)。其它病灶归为病情稳定(SD),无进展生存期(PFS)为自随机入组至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PFS通过回顾病人病历或电话联系病人及家属获得。分析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影像学评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与患者PFS的相关性,以确定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中的独特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X2检验分析客观疗效在各肿瘤标志物变化组中的分布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等级资料的相关性。中位PFS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部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按RECIST标准判断疗效,PR40例,SD151例,PD37例。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分为D(下降幅度大于30%)、I(升高幅度大于20%)、S(两者之间)三种情况,CEA下降组(D)90例、稳定组(S)49例、升高组(I)66例,CYFRA21-1各组对应值为84例、26例、37例。其中PR病人在CEA、CYFRA21-1下降组分别占68.4%和88.9%,在升高组分别占7.9%和5.6%。PD病人在CEA、CYFRA21-1升高组分别占59.4%和76.2%,而下降组无PD病人。SD病人介于两者之间。肿瘤标志物变化与客观疗效相关分析表明二者有极显著性意义(rcea=0.45,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判断和预后中的价值p=0.000;rcyf=0.44,p=0.000)。
2.以影像学为近期疗效评价标准:PR组、SD组及PD组病人中位PFS分别为3.5月、3.5月、1.5月,各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数据表明客观疗效不同,患者的预后亦不同。而以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变化做为近期疗效评价标准:CEA下降、稳定和升高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5月、2.5月、1.5月,CYFRA21-1各组对应的中位PFS分别为4.0月、3.5月、1.5月,标志物变化与PFS的相关性较好(rcea=0.77,rcyf=0.62),而且标志物下降组、稳定组、升高组病人的中位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影像学评价为SD的患者共151例,根据肿瘤标志物变化将SD组分为D、S和I三种情况。CEA的D、S和I三种变化组对应的中位PFS分别为4.5、2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YFRA21-1三种变化组对应的平均PFS分别为4.0、4.0和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患者CEA、CYFRA21-1下降者(D)的中位PFS(4.5个月和4.0个月)与PR组(3.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A、CYFRA21-1升高者(I)中位PFS(2.0个月和1.5个月)与PD组(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晚期NSCLC患者化疗后PR组TM血清值下降明显,PD组上升明显,SD组介于二者之间,TM变化趋势与客观疗效一致。说明化疗前后TM的变化可以反映化疗的效果。
2.影像学不同疗效组及各肿瘤标志物变化组均与PFS显著相关,后者相关性优于前者。并且标志物下降组、稳定组及升高组病人的中位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疗前后TM的变化可以区分患者的预后。
3.把SD组病人进一步分为CEA或CYFRA21-1下降组、稳定组及升高组。亚组分析表明:PFS在不同肿瘤标志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下降组与PR组患者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对于SD组病人具有辅助判断疗效、影响治疗决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