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中发生一种内脏呈现白点症状的细菌性流行性疾病,给当地养殖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确定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机理,为养殖生产中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从自然发病大黄鱼的肝、肾、脾等组织器官中分离获得一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XSDHY-P,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该菌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具有运动性,极生鞭毛,无荚膜和芽孢。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分子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为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卡那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具有耐药性。测定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等5种药物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5种药物对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杀菌效果,且MIC和MBC值为相等或对倍关系。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5种药物进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多数联合用药可以增强抗菌效果,但庆大霉素和四环素联合用药则降低了抗菌效果。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在温度28~37℃、pH6.5~9.0、盐度0~25‰的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良好。对自然发病的大黄鱼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学观察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病原菌聚集成团。微观结构病理变化并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