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1962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确定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定义:癌灶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也曾被冠以“浅表性胃癌”命名,后国际上通用日本制定的标准。胃癌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7.6/10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0.5%)。我国1973~1975年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胃癌的调整死亡率为5.41/10万,每年有16万~20万人死于胃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03%,胃癌的死亡率占第1位。虽然少数地区有所下降,但总的趋势仍略有上升。近半个世纪以来,胃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普查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以及纤维胃镜、电子胃镜、超声胃镜、X线双对比造影等诊断方法的推广应用,早期胃癌患者的发现率和诊断率有明显增加,治疗水平有显著提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早期胃癌发展时间较长,这使得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有了可能。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同样也是评价预后的标准之一。胃黏膜层毛细血管网周围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与固有膜深层的毛细淋巴管相连,并进入黏膜下层,在血管丛之间再次吻合成淋巴管网。此层的淋巴管开始出现瓣膜。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再汇集成淋巴管,穿过肌层,同时接受肌层的小淋巴管,最后到浆膜下再汇集成浆膜下淋巴管网,再至浆膜层,然后离开胃壁随动脉走行,汇向胃周围的局部淋巴结。在胃壁各层淋巴管网中,黏膜下层内的淋巴管吻合广泛,形成很密集的丛。因此,黏膜的局限性肿瘤可通过该层淋巴网扩展至全胃。胃贲门端与食管黏膜下层及肌层淋巴管网有丰富的吻合,故成为胃黏膜肿瘤向食管播散并向纵隔转移的途径之一。由于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吻合缺乏,通过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向十二指肠播散的可能较少,但可通过胃和十二指肠浆膜下的淋巴管吻合网向十二指肠扩散。目前,对于早期胃癌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而其中又以根治Ⅰ、根治Ⅱ(D1、D2)为最主要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国内报道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5%,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手术方式改进,手术技术提高;②掌握生物学行为施行合理的根治性切除;③早、中期胃癌患者增加。对部分早期胃癌患者的根治,应用内镜治疗和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也是近年来治疗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内镜切除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因其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疼痛轻微,并能有效缩短住院周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诸多优势,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早期胃癌的治疗当中。然而以往的研究虽给出了内镜切除术的绝对适应症,但对于诸如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扩大适应症方面因缺乏长期预后的临床相关证据,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尚无准确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方法,而淋巴结有无转移又是决定早期胃癌治疗方式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更为合理的诊疗流程。早期胃癌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也有症状和体征与分期不成比例的个案,有的症状和体征易与其他胃部疾病或癌前病变的症状体征相混淆,需要作进一步检查鉴别,这无论是对患者和医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通过合理的入院诊疗流程,可针对不同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最终让早期胃癌病人受益。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早期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发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的规律。为早期胃癌患者的诊疗制定流程,为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我科室收治手术共计271例EGC病人。研究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cm)、大体类型、病理学分类及浸润深度。应用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将所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做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肿瘤≥3cm的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淋巴结转移例数与同等条件下总病例数之比)为42.2%,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1);未分化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1.6%,明显高于分化型肿瘤的10.2%(P<0.05);浸润黏膜下层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7%,明显高于浸润黏膜层的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每增加1个等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前一级别的4.392倍(95%CI:2.438~7.911);病理学分类方面,未分化型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分化型的4.708倍(95%CI:1.915~11.572);浸润深度上,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浸润至黏膜层的11.310倍(95%CI:4.377~29.227)。通过对淋巴结转移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浸润至黏膜层时,对于<3.0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患者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同样在<2.0cm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所有分类中均存在淋巴结转移。结论:建议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超声胃镜及病理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把握内镜切除术治疗指征:①.对于小于2cm黏膜层肿瘤,无论其病理学分类,均可选择EMR或ESD;②.大小为2~3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黏膜层肿瘤,可建议实施ESD;③.对于≥2cm且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黏膜层肿瘤,或≥3cm无论病理学分类的黏膜层肿瘤,以及所有黏膜下肿瘤的病人,均应实施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并行淋巴结清扫,以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