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明了肖恩塞耶斯对英美经验论传统基础上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理解的批判。从是“分析道德的历史方法”,而不是“分析历史的道德方法”正反两方面讲清认同的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塞耶斯认为,由“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衍生出的双方,都坚持两极对立的二分法思维方式,这是分析哲学的共有的“假定”。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分析哲学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回到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所谓历史主义的方法,既不是简单承诺一个独立于历史的、普遍的绝对的道德政治价值标准,也不是不承认绝对的标准,而是把它放进历史之中。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非历史性就在于,他们或者不是在历史的比较中去分析道德标准,而是把道德标准独立化抽象化;或者根本不承认有进步的纯粹的相对主义。马克思历史主义观点认为,历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和非连续性过程的统一体。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量变的过程中,而非连续性则体现在社会历史的质变的过程中。塞耶斯通过分析研究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从更深层次上看到了马克思历史主义方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他在著作中已经多次强调到马克思的历史思想中融有黑格尔的辩证主义思想。对于历史的认识,马克思没有从普遍的人性中得出。他从历史的角度非常精辟的论述了人性、人的种种需求以及人的理性。如果说人性发展的结果是历史,那么人性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促进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了新的生产活动方式的产生。作为一种历史主义形势,马克思主义也包含了一种自然主义。它将道德看成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想要将其道德观和政治观放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它质疑了那种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和道德价值单纯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观偏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和理解道德观念的社会价值,而并不是要简单地去批判和解析这些道德观念及其社会价值。本文将马克思的人性观与功利主义、“潜能的现实化”的人性观相区别,进而讲清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普遍的人性”。马克思认为,人性并不能提供一种超越历史的道德标准。当提到人及人性的概念时,应该意识到,这些概念都是建立在当代资本主义和大工业时代所创造并发展的社会关系及需求等基础之上的。在系统阐述马克思历史主义的人性观时,我们要看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遍的标准,没有普遍有效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类道德发展的最终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发展也就是人类的真正财富。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