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稀疏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l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实施空间引导,基础设施,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此发展建设过程中,人口密集地区成为改革试点的先行区,以密集人口的规模集中,推动乡镇产业经济发展,拉近城乡发展层次,加之多年快速发展早已打破的城乡关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层次分明,职能均衡的城乡空间关系,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人口稀疏区尚处于探索阶段,该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人口数量稀少,空间结构不平衡,传统的城乡观念仍在禁锢城乡一体发展,密集区的发展模式显然不适宜于该地区的发展需求,探索一个适宜人口稀疏区发展的一体化空间模式,改变现状散乱无序的空间发展布局,有效促进和发展人口稀疏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人口稀疏区研究对象展开理论研究,从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划定了人口稀疏区的空间范围。这不仅完善了学术意义上以人口分布所划分的地理空间类型,同时探究了影响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从时空变化角度分析了人口分布形成的过程和格局,明确了西北六省作为人口稀疏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范围。  本文采用了文献引证法和系统分析法,对人口稀疏区城乡一体化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以县域层面为研究落点,从空间演变特征,演变动力机制等方面出发,筛选确定出空间布局的相关要素,从而构建人口稀疏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论文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推进模式出发,提炼了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归纳总结了人口稀疏区城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了人口稀疏区的地区发展特性问题。以此为案例选择条件,确定以鄂托克前旗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城乡空间演变及动力路径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影响空间构建的七个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社会化同步导向下点轴加增长极扩散式的空间模式,并对结论进行衍化归纳,总结出一种适宜于人口稀疏区的空间发展模式。  本文对鄂托克前旗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实例分析,提出了相关的空间规划策略。本次论文提出的规划策略包括生态、支撑体系、空间发展和宏观环境四个方面,以具体的实施措施指导地区发展建设,通过空间要素的建设实现城乡空间模式的规划形态。
其他文献
高架地铁站在我国目前仍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将其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从建筑设计角度进行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该文结合五个典型的工程设计案例,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
为了使居住区步行商业街的建设在城市空间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居住区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史,在限定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动力.其次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城市建设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城市的自然禀赋及文化特征不断被城市建设的大潮所淹没,导致城市特色的逐渐隐退和消失。如何摆脱“千
大学及其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著名大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历程,即使是现代高速“催产”出来的优秀大学,也一样有它自己的生长周期,而如何建构一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被称为“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它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广泛关注,依托秦岭北麓“72
文章首先对现代城市街道的基本构成状况和布局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具有交通性功能的街道,即交通性道路空间与人行空间等多元空间复合的街道模式,是现代街道的主要形式之一,并由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建筑在我国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我国的医疗机构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这样的难得的机遇,迎接
作为城市人工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过渡地带,城市滨水步行带是人们摆脱繁忙的城市生活寻找自然气息的一个出口.无论对于市民还是游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活动场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
目前,在建筑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找回城市和建筑的个性特色,这已引发了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思考。对建筑象征文化的研究就是这类思考的一个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给建筑创作
城市照明使得人们的活动时间得以延迟到夜间,并且通过人们视觉的感知将城市环境有意识的照亮,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设计光亮”的艺术。城市照明塑造了新的城市环境,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