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其生态的脆弱性使其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备受瞩目,而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结合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环境影响后评价项目,分析了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高寒植被的影响情况、建设过程中的植被保护情况和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根据青藏铁路格拉段植被恢复的立地条件、恢复措施、以及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采用资料查询、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区域(纳赤台-五道梁段、沱沱河-唐古拉段和那曲-当雄段)和重点关注高敏感性地区(错那湖段)的景观格局、植被类型和生长情况的进行了动态分析,对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营初期植被恢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植被恢复措施是成功的,植被个体及群落指标均表现较好,生态恢复和自然景观效果明显。2、全线景观格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外部环境也表现稳定。草地面积有所减小,沙(裸)地面积增大,但是幅度不大,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土地有退化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说明青藏铁路的运营推动了沿线城镇发展;草地斑块数减少,最大斑块明显增加,表明草地景观整体破碎化减弱,连通性增强。3、唐古拉山以南地段,路基边坡和取弃土场的恢复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指标均表现良好;唐古拉山以北地段,恢复植被,盖度、生物量不如唐南段表现好,但是其群落结构表现稳定,符合自然演替规律。4、垂穗披碱草、赖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干旱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干旱、耐寒冷、抗风沙以及耐盐碱等显著特性,是次生裸地的重要先锋植物,对高原地区气候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以后的植被恢复中值得推广,且几种植物混播的植被群落更加稳定。本文对青藏铁路运营初期植被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价,为青藏高原人工迹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能够为高原工程建设植被恢复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