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领域里,新媒体的运用至关重要,其中尤以波普艺术为重要活跃和实践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后,西方艺术家将波普艺术语言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策略,这种策略使纯艺术文化能够即时参与到大众文化的消费中。艺术家之所以有这种改变,原因是消费社会以及消费逻辑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深刻渗透,以及大众流行文化对艺术领域的强势进攻,使纯艺术创作面临深刻的困境。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普及,文化和艺术也成为了即时消费的对象。但艺术家们不惧现实,积极应对即时消费文化的冲击,让艺术品甚至是艺术创作行为本身变成物质消费的一部分,利用自媒体的手段进行创作、传播。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在2007年所做的作品《Rubber Duck》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波普艺术特点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它开创了艺术品通过自媒体创作,同时通过自媒体等手段传播,然后其传播效应又影响大众消费的艺术生产流程,这种流程不单单具有艺术品原有的价值,更加赋予了艺术品在参与社会分工中的商品实现效应的价值,使艺术品表现其原有的展示、收藏价值的固有属性同时,拥有了大众即时消费的功能。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在《艺术社会学》中提到艺术本身是参与到社会分工当中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我们把波普艺术从手段的角度变为一种必然的社会消费方式去看,会有怎样的发现呢?本文会以《Rubber Duck》为例,从内容、媒介、个体、形式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当代语境下波普艺术自身的变化和创作方向,以及自媒体手段是否作为艺术传播的重要方式引领了艺术参与到社会的分工并以及是否改变了波普艺术一定的价值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