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微型电子器件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很多无线传感器设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如何为这些器件长期供电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的供电方式是使用电池,但电池寿命有限,而且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或嵌入型器件来说,定期更换电池很难实现。相对于电池的诸多缺点而言,能量收集技术可以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代替传统的供电方式为电子设备供电。相比于其他能量源,生活中振动是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微型电子器件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很多无线传感器设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如何为这些器件长期供电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的供电方式是使用电池,但电池寿命有限,而且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或嵌入型器件来说,定期更换电池很难实现。相对于电池的诸多缺点而言,能量收集技术可以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代替传统的供电方式为电子设备供电。相比于其他能量源,生活中振动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振动能量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核心是收集周边环境的机械能并转化为电能,由于该技术不需要消耗燃料,理论上可以很好地解决微型电子器件难以更换电池导致寿命有限的问题,非常适用于为小型低功耗电子设备供电。因此,研究振动能量收集器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大多数是采用机加工方法制作的,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大、成本高、便携性差。而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体积小、可批量生产、便携性好,可以很好的克服传统的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缺点。本文提出了由条形永磁体阵列与平面蛇形铜线圈构成的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其具有便携和可批量生产的优点。借助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结构进行优化,采用MEMS工艺加工能量收集器主要组成部分并进行组装,最后在振动测试系统中对能量收集器输出性能进行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使用ANSYS和Maxwell软件对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与优化,弹簧厚度的增大及折叠梁宽度和间距的增大都会引起弹簧的弹性系数增大,折叠梁的宽度和间距的减小及质量块尺寸的增大都可以降低拾振系统的固有频率。采用分割永磁体的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永磁体的磁场,条形永磁体阵列搭配平面蛇形线圈组成的能量转换系统输出性能优于整块永磁体与平面螺旋线圈组成的能量转换系统。最终,本文通过仿真优化的方法得到合理的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结构。(2)确定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加工工艺并制作能量收集器采用刻蚀加电镀的方法制作平面硅基铜线圈,采用切割的方法制作条形永磁体阵列,采用激光加工的方法制作平面铜弹簧和中间支撑层。将基本工艺集成创新,形成适用于本文中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加工方法。将制作好的各部件进行组装,得到包含条形永磁体阵列和蛇形线圈结构的能量收集器。(3)测试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性能平面铜弹簧的弹性系数实际测量值大于仿真值,原因是仿真的铜材料杨氏模量小于制作弹簧实际使用铜材料的杨氏模量。条形永磁体阵列表面的磁感应强度测量的结果中边缘处的磁感应强度小于仿真值且磁感应强度曲线左右不对称,原因是刀具的切割过程会损伤永磁体。能量收集器在0.04 g~2/Hz的随机振动条件下,输出电压最大值约为20 mV。在0-300 Hz范围内,当振源加速度超过1.3 g时,输出电压稳定在6 mV左右。经过仿真优化结构及制定工艺后完成了MEMS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制作,经测试可知该器件具有一定的发电能力,为难以更换电池的无线电子器件的供电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高电磁式振动能量收集器的输出性能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集装箱箱号智能识别技术对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有重要作用。铁路集装箱箱号存在排列多样、表面纹理复杂、污损腐蚀严重的问题,加之室外动态变化的光照条件和天气等铁路货场的环境影响,导致集装箱箱号识别难度较高。现有的算法无法同时满足精确性、实时性的要求,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高效准确的算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根据铁路集装箱货场的实际情况,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一种高效准确的集装
自1808年硼元素被发现以来,关于硼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作为硼的一种常见同素异形体,无定形硼(am-B)用作多功能材料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多种am-B的可能结构被陆续提出。然而,由于其非晶态特征,到目前为止,am-B的确切分子结构尚未被确定。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包括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分子力谱(AFM-SMFS)、AFM成像、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AC-TEM)、凝
铁路运输由于其开放的运行环境,极易受水、油、树叶等第三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低黏着问题,为保障列车在低黏着工况下的运行安全,铁路上广泛采用撒砂来提高黏着水平。由于撒砂过程中存在颗粒损失,导致撒砂量与进入轮轨界面颗粒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通过深入研究撒砂动态过程,阐明不同因素对颗粒利用率的影响规律,对进一步撒砂应用优化和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根据列车运动中轮轨的相对运动关系,设计研发了列车撒砂过程模拟检
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极为广泛,其制备与性能探究是众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为之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但是在制备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在铜基体中不易分散均匀,CNTs与铜的界面结合力弱等问题。另外,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在线材制备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为此,进行了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块材与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为
离散车间生产过程管控系统从设备执行、产线调度、车间计划等多个维度对生产车间关键资源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状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用以辅助生产管理者决策。生产过程数据是系统的核心业务对象,故从技术上打通生产过程数据的模型构建、采集传输、存储管理等环节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监控的关键,而系统实施过程存在着车间统一数据模型缺乏、多通信接口难以统一集成、传统存储管理工具难以有效应对海量异构数据的问题。本文将
MXene作为新生的层状二维材料,在摩擦润滑应用中具有很大前景。湿度对于固体润滑剂来讲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其对MXene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探究不同湿度下MXene的表面性能并根据宏观微观结合探索出加大MXene减摩效果的思路,不仅能够探明不同湿度下MXene摩擦磨损机理,而且可以增加MXene成为减摩润滑涂层的技术储备。本文从微观下MXene表面性能研究出发,最终过渡到宏观摩擦磨损研究。本文的主
发动机由于其工作特性在曲轴上作用着气体爆发压力、往复惯性力所引起的大小、方向周期性变化的切向和法向作用力,导致曲轴在运转时产生扭转振动和弯曲振动,过大的扭振会导致曲轴断裂。混合动力汽车引入了电机作为新的动力源,使得混动汽车有了更多的驾驶模式,根据不同的驾驶条件切换驾驶模式,从而达到发动机的最佳燃油消耗。为探究瞬态工况下电机的激励对发动机轴系扭振的影响,本文以企业某款四缸发动机为基础,进行了混动技术
内燃动车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前期建设投入少、运营维护成本低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在我国短途中转、支线运输及非电气化铁路路段也有一定运用潜力。内燃动力总成是内燃动车的核心动力源,一般悬挂在车体下方。为减小内燃动力机组激励对车体振动的影响,目前通常以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传递至车体的动反力为优化目标进行隔振参数的优化设计。采用此种优化方法,可以降低仿真周期,所得结
轨道静态不平顺检测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轨道静态不平顺检测项目包括轨距、水平、超高、左右股高低、左右股轨向、轨距变化率和三角坑。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轨道检测任务日益加重。工务段仅可在夜间天窗时间进行检测,检测时间短,并且需野外作业,光照不足,工作环境恶劣。目前我国铁路现场普遍使用轨距尺进行轨道的轨距和水平检测,检测效率低,工作强度大,部分工务段使用轨道检查仪。轨道检查仪使用接触式位
传统的轮毂抛光打磨通常都是以人工为主,存在工作效率低,加工环境差的问题,无法将生产制造效益最大化,所以采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轮毂抛光打磨势在必行。在轮毂的抛光过程中,影响抛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在加工过程中对其加以控制以保证加工质量,并且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编程难度的加大和对编程实时性要求的提高,采用传统的示教编程方法不仅编程效率低,质量也差。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进一步探索了轮毂抛光的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