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利用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体束CT,CBCT)三维影像比较①易位尖牙在低位时尖牙牙冠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之和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②尖牙在建(牙合)时尖牙牙颈部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宽度之和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颊舌侧牙槽骨宽度之间差异,初步分析在低位矫治上颌易位尖牙的优点。 2.探讨使用导杆式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上颌尖牙—侧切牙易位的矫治力学方向和支抗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选取15名单侧上颌低位尖牙易位、第一前磨牙已经建(牙合),且对侧尖牙正常建(牙合)的病人,男性8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11.30±1.22岁,易位尖牙侧为易位组,对侧正常尖牙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拍摄最大牙尖交错位时的CBCT影像,通过NNT软件导出Dicom文件,并采用SimPlant13.0软件对Dicom文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重建后,在矢状位、冠状位分别确定上颌尖牙长轴和第一前磨牙长轴。测量:①易位组低位尖牙牙冠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及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②对照组尖牙在建(牙合)尖牙牙颈部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宽度之和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颊舌侧牙槽骨宽度。分析:①易位组尖牙牙冠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及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差异、②对照组尖牙牙颈部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宽度之和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颊舌侧牙槽骨宽度差异。所有的测量结果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分析。P<0.05表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使用导杆式矫治器治疗已完成的5例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易位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11.24±1.13)岁;治疗已完成的5例上颌尖牙-侧切牙易位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11.75±1.67)岁。10例病例均采用导杆式矫治器联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首先尖牙牙冠粘结舌侧扣,导杆式矫治器末端牵引钩用弹力线牵引上颌易位尖牙,之后不断调整末端牵引钩的位置,使尖牙移动避开邻牙牙根干扰。当尖牙牙冠绕过第邻牙牙根后。去除矫治器牵引钩,直丝弓技术预备尖牙间隙。当尖牙排齐后,利用控根辅弓调整尖牙根的颊腭侧的位置。最终调整咬合关系。 结果: 1.①易位组上颌尖牙牙冠最宽值均值为9.61±0.98mm,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均值为8.54±0.61mm,两者相加的值是17.45±1.24mm,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为18.53±2.34mm;比较易位组尖牙牙冠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均值之和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平面牙槽骨宽度有统计学意义,尖牙牙冠最宽值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之和小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P<0.05)。 ②对照组上颌尖牙牙颈部最宽值均值为9.72±1.08mm,第一前磨牙牙颈部最大宽度均值为8.74±1.14mm,两者相加的值是17.62±1.93mm,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平均宽度为14.47±2.53mm。比较对照组尖牙牙颈部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最大宽度均值之和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有统计学意义,尖牙牙颈部最宽值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最宽度之和大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宽度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P<0.05)。 2.5例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易位患者尖牙均牵引至正常位置,平均治疗时间30个月;5例上颌尖牙-侧切牙易位患者尖牙均牵引至正常位置,平均治疗时间32个月。所有患者易位尖牙牙髓活力正常,牙周组织良好,牙根无明显吸收。 结论: 1.在低位是尖牙牙冠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交换,尖牙牙冠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总和小于第一前磨牙牙根中1/3宽度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牙齿交换不会引起第一前磨牙牙根干扰和吸收;而如果在高位,牙齿交换是尖牙牙颈部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交换,此时尖牙牙颈部最大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最大宽度总和大于第一前磨牙牙颈部宽度平面颊舌侧牙槽骨宽度,因此上颌易位尖牙应该尽早在低位进行牙齿交换和治疗。 2.导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侧切牙易位时,治疗后尖牙无明显牙根吸收,导杆式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易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