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波斯湾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均为发育于被动陆缘之上的前陆盆地,是全球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前陆盆地。本文基于最新油气地质资料,以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理论及方法为指导,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编图技术,对两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及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波斯湾盆地油气总可采资源量达2336.8×10~8toe,资源潜力占比(剩余可采资源量与总可采资源量之比)达80.8%,东委内瑞拉盆地油气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提斯域构造沉积演化对源盖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及其油气富集响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斯湾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均为发育于被动陆缘之上的前陆盆地,是全球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前陆盆地。本文基于最新油气地质资料,以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理论及方法为指导,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编图技术,对两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及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波斯湾盆地油气总可采资源量达2336.8×10~8toe,资源潜力占比(剩余可采资源量与总可采资源量之比)达80.8%,东委内瑞拉盆地油气总可采资源量达733.9×10~8toe,资源潜力占比96.2%。两个盆地的地质资源要素及地质资源结构相差较大,前者常规油气采收率均大于后者的常规油气采收率,东委内瑞拉盆地超重油的采收率最低,仅为19.6%;波斯湾盆地的待发现油气地质资源量以常规油气为主,而东委内瑞拉盆地则以待发现超重油为主,前者油气资源丰度偏低,而后者高于前者。波斯湾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表现出区域上的同域性(富集于同样的构造单元)和层系、储集岩相上及含油气系统内的差异性。波斯湾盆地与东委内瑞拉盆地被动陆缘期和前陆盆地期油气资源富集的巨大差异主要受控于烃源岩生烃潜力及区域性盖层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其迅速,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陆地上的油气资源远远满足不了,海上资源尤其是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深海作业的成本极高,为了节约勘探开发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长期闲置的探井转为开发井,在探井转开发井弃井闲置期间井筒压力预测是探井转开发井前期重要的一环。气体在井筒内的运移,通过在水泥塞中的渗透作用,使得井筒压力上升,严重威胁探井转开发井时的安全
体积压裂技术是页岩油资源开发开采的重要手段,压后形成大量的人工裂缝,人工裂缝是油气资源的渗流通道,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气的产出有重要的作用,对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松辽盆地页岩油是吉林油田重要的战略原油资源,本研究结合吉林页岩油,在导流能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分析了其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研究区储层的水力压裂提出了对策。得出结果如下:(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其中三叠系延长组为主力产油层,发育多套含油层,长9长10为湖盆初始凹陷期,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但对其物源体系、沉积体系、砂体成因和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发。本文依据大量的岩心、钻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对长9长10沉积期的物源体系、古湖盆特征、砂体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砂体的控制因素和成因模式,并对有利砂体进
北京下苇甸地区寒武系张夏组剖面是研究华北寒武系沉积演化的标准剖面之一,一直以来是广大地质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在沉积相方面研究不够精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并且有关研究区鲕粒滩成岩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实测,并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张夏组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其特征,对张夏组沉积相做了细致划分。统计分析鲕粒的粒度特征,结合沉积相研究,建立
近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体积压裂是实现非常规油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暂堵转向是提高体积压裂缝网复杂性的重要技术手段。暂堵剂通过提高裂缝扩展阻力,提高缝内净压力,实现对优势扩展裂缝的桥堵,开启新裂缝,实现裂缝转向,达到提高储层改造体积和缝网复杂性的目的,已在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中得到有效应用。到目前为止,体积压裂多裂缝条件下的封堵规律和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开展了暂堵剂
1H-吡咯-2,5-二酮(或马来酰亚胺)是一种发现于石油、沉积物、岩石以及土壤中的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也是石油地球化学中一类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本文选取国内外几个盆地的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研究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及意义,深化和拓展色素类生物标志物在油-油和油-源对比中的应用,初步探索运用1H-吡咯-2,5-二酮系列化合物示踪石油运移。研究结果表明,2-甲基-3-正丙基(Me,n-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地区,构造上横跨陕北斜坡和天环坳陷,是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点区块。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录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入手,对研究区延9段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延9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姬塬地区延9段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沉积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和支间沼泽
吉林油田乾安油田老区现为中后期开发阶段,早期沉积储层研究不能满足现今开发需求。本文以松辽盆地吉林乾安油田老区青三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分析、相控单砂体刻画、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工作。研究区青三段共发育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划分为12个砂组、42个小层、18个单层共计52个沉积单元。研究区青三段时期物源水系主要来自盆地南西方向保康水系,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内有利的油气储备区块,其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作为典型的陆相含油气层位,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野外剖面踏勘成果、录井、测井资料及岩心观察与分析结果,借助薄片鉴定、XRD分析、扫描电镜等一系列实验测试结果,以涪陵地区自流井组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岩石学特征、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系列研究工作。确立研究区自流井组的细粒沉积岩主要为泥页岩、介壳泥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典型的致密油产地,对其微观孔喉结构进行深入探究以及定量表征将有助于致密油的开采。本文基于测井资料、岩心资料,结合岩石薄片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同时通过物性测试、高压压汞等实验,分析总结了延长组长7段砂岩储层的特征;研究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定量计算了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岩性以岩屑砂岩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