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享誉中外的文明古都,不但有宏伟的故宫见证着它的历史,古老的城市运河、水系也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见证。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北京形成了以通惠河为主线,其间串联城区河湖,形成涵闸节制、河湖连通环绕的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北京古代城市水系格局,成为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在金代定都北京之前,作为诸侯国都邑以及后来北方重镇的北京也曾开凿过一些运河,但由于运河没有稳定的漕运任务,运河还不成系统。到了金代,北京的政治地位提高,漕运任务大量增加,开始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体系的营建。 金代的统治者为了将华北平原北部的各种物资运往北京,先后在北运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疏浚开凿了漕河、闸河和金口河,但是金代统治者始终都没有解决好北京运河的水源问题,运河的运输量受到很大限制。 元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于至元四年(公元1283年)决定在水利条件优越的金中都城的东北兴建元大都。元代充分利用北京的水资源,改善了首都的航运条件,保证了运河的通畅和漕运的效率,先后开凿坝河、通惠河通漕,后又开金口新河济运,使北京的水路运输一度兴盛。 坝河由大都城北到通州,通惠河由城南至通州,坝河、通惠河两大漕运动脉一北一南,为大都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物资。元代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前身)作为漕运的终点码头也呈现出“舳舻蔽水”的繁荣景象。金口新河虽然在工程技术和取水口选择上比金代时有很大改进,但在当时引永定河水济运还是有许多难以解决的水工技术上的难题,新河的失败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明代,由于对北京城及皇城都进行了改建,北京城市运河河道也随之发生变化:将大都北部的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坝河的一段成了明清北京北护城河的一部分;将元代皇城东墙外通惠河的一段水道围在皇城内,以致城内不复通航,通州来的漕船再也不能直接驶入积水潭,只能停靠在东便门外新建的大通桥下。另外,明代还在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加凿南海,并开凿内外金水河,与通惠河争抢水源,从而造成明清时期北京城市运河水源不足、影响漕运的问题。 明清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京郊的山泉水量减少,有的甚至断流,北京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