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交往”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小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和交往归因的研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重要课题。    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依据交往对象的不同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三个维度进行的。对家庭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上对师生交往方式及特征的探讨和对师生交往双方角色认知的分析,实证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同学关系的研究侧重于同伴交往的角色特征和角色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社会技能训练干预。    交往归因就是在交往情境中对与其交往对象或自己的交往行为、关系状态的推测和原因分析。儿童交往归因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 假设情境中的横向研究,包括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的研究、交往结果的归因研究和交往意图的归因研究、不同交往水平的儿童交往归因的研究;(2) 研究方法力求多元化和科学化;(3) 真实情境下的纵向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童交往中出现的归因偏差进行归因训练;(4) 归因研究的跨文化倾向;(5) 人际归因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采用交往归因量表和自编的9——16岁青少年人际关系和谐度量表对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高二、初二学生共53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度量表对于考察其交往水平和社交地位是基本适用的。(2) 中小学生在同学关系上,性别和年级差异较为显著,初中生差异最大;在师生关系上,年级差异极为显著,初中性别差异显著;在家庭关系上,年级差异显著,但性别没有差异。(3) 在成功情境下,被拒绝组和受欢迎组主要归因于心情好、邀请热情、自我修养等,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失败情境下,被拒绝组、普通组和受欢迎组主要归因于相貌差、交往能力低、巧合事件和想做别的事等,三个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无论在成功情境或者失败情境下,交往能力都是影响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的重要因素,8项因素在交往能力的主要作用上差异都极其显著,年级因素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