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与小学教育供给的失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上学难"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亦是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小学教育设施作为城市基础教育服务设施,是城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小学空间布局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的高效性,达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的问题:设施布局服务半径标准不一、传统学区划分标准缺失、实际建设布局与规划标准失衡、新规划小学布局缺少合理的评判方法等。传统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多基于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划文件,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现有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基于服务半径的方法,并未与建设容量和需求相呼应,缺少空间上的度量方法;在规划布局中又缺乏定量的辅助方法,停留在图面均衡的决策层面,很难对规划方案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制定合理的布局策略。因此,传统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有必要引入更合理和定量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中出现的服务可达性不合理等问题,构建了小学教育服务定量指标。通过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利用不同服务半径和实际路网距离对现状小学布局和规划小学布局的可达性进行评价,提出优化策略;进而运用位置分配法(Location-allocation)优化新建小学布局,并基于哈夫模型(Huff Model)对规划小学的学区划分进行了重构,以提升小学规划布局的空间均衡性。本文以武汉市武昌区小学为例,采用社区尺度为测算的基本单元,重点研究了城市中小学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和资源分布情况,并试图从多尺度阈值对社区对小学教育可达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对教育资源的影响。研究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基于供给关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评价现状和规划小学布局(2013-2020)。小学布局现状的分析结果显示武昌区将近70%的小学达不到600米服务半径的标准。在半径扩大的情况下,仍有60%的社区教育服务质量较差。而对规划布局的评价显示,尽管可达性和教育服务得到了提高,但仍有将近50%的社区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服务。研究亦利用位置分配方法从多个角度提出优化设置布局数目和布局方案,并基于空间就近的原则提出小学学区的划分建议,通过与现有学区划分进行对比,显示出服务半径得到明显降低。研究为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和城市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提出更为科学的辅助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