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黄鱼病害频发,特别是由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的变形假单胞菌NZBD11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仅在16~20°C致病,温度对其致病性影响较大,在18°C时会导致内脏白点病的发生,当水温大于28°C或小于16°C时疾病自然消退。因此选择低温不致病温度12?C、高发致病温度18?C和高温不致病温度28?C对研究该菌ECP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期为阐明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利用玻璃纸覆盖平板技术制备变形假单胞菌的ECP,经初步测定,该ECP有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酶、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又检测出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氨肽酶和酸性、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未检测出明胶酶、脂肪酶、脲酶及金属蛋白酶类活性。将变形假单胞菌NZBD11置于12?C、18?C和28?C下培养、制备ECP,研究培养温度对ECP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肽酶、酸性、碱性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不受培养温度的影响,除淀粉酶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卵磷脂酶、类糜蛋白酶,在18?C下较其他两个温度有更高的酶活性,初步推测这些酶活性与变形假单胞菌的毒性密切相关;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都有20多条蛋白条带,但是带宽和染色深浅有差异,尤其是50 kDa、43 kDa和28 kDa蛋白条带在18?C时表达的量异于在12?C和28?C时的表达量。在内脏白点病的高发温度(18?C)培养变形假单胞菌并制备ECP,测定不同温度(12?C、18?C和28?C)下ECP的酶活力,结果显示ECP的淀粉酶、丝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卵磷脂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28?C条件下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12?C或者18?C时的酶活力;半胱氨酸蛋白酶类、氨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在特定温度(16~20?C)高发并非由于ECP在该温度下的活性较高。结合培养温度、环境温度对变形假单胞菌ECP组分的影响实验,显示变形假单胞菌ECP中的酶活性,尤其是可能与菌体毒性密切相关的天冬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和卵磷脂酶,在发病温度(18?C)并未表现出比不发病温度(12?C和28?C)更高的活力,这说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具有多种酶活性,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生机理很复杂,不局限于ECP的酶活力。
其他文献
文章对国内外热浪和热浪风险性评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小区域热浪风险性评估方法。
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数量逐年上升,而妊娠合并心脏病明显增加孕产妇死亡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是非产科因素致孕产妇收治入ICU的首要原因。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和分级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并改善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预后。本研究通过搜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近六年来收治的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1961—2000年出现的干旱、大风与沙尘暴、霜冻、寒潮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给出了确定各气象灾害的指标,并对其基本特征、时间分布特点、历史演变规律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