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黄鱼病害频发,特别是由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的变形假单胞菌NZBD11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仅在16~20°C致病,温度对其致病性影响较大,在18°C时会导致内脏白点病的发生,当水温大于28°C或小于16°C时疾病自然消退。因此选择低温不致病温度12?C、高发致病温度18?C和高温不致病温度28?C对研究该菌ECP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期为阐明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利用玻璃纸覆盖平板技术制备变形假单胞菌的ECP,经初步测定,该ECP有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酶、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又检测出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氨肽酶和酸性、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未检测出明胶酶、脂肪酶、脲酶及金属蛋白酶类活性。将变形假单胞菌NZBD11置于12?C、18?C和28?C下培养、制备ECP,研究培养温度对ECP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肽酶、酸性、碱性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不受培养温度的影响,除淀粉酶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卵磷脂酶、类糜蛋白酶,在18?C下较其他两个温度有更高的酶活性,初步推测这些酶活性与变形假单胞菌的毒性密切相关;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都有20多条蛋白条带,但是带宽和染色深浅有差异,尤其是50 kDa、43 kDa和28 kDa蛋白条带在18?C时表达的量异于在12?C和28?C时的表达量。在内脏白点病的高发温度(18?C)培养变形假单胞菌并制备ECP,测定不同温度(12?C、18?C和28?C)下ECP的酶活力,结果显示ECP的淀粉酶、丝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卵磷脂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28?C条件下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12?C或者18?C时的酶活力;半胱氨酸蛋白酶类、氨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在特定温度(16~20?C)高发并非由于ECP在该温度下的活性较高。结合培养温度、环境温度对变形假单胞菌ECP组分的影响实验,显示变形假单胞菌ECP中的酶活性,尤其是可能与菌体毒性密切相关的天冬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和卵磷脂酶,在发病温度(18?C)并未表现出比不发病温度(12?C和28?C)更高的活力,这说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具有多种酶活性,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生机理很复杂,不局限于ECP的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