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中医药文献用古代汉语写成,因此中医药古籍便成了研究古代汉语不可多得的语料。从语言角度研究中医药古籍,不仅可以为解读中医药古籍创造条件,也能够深化对古代汉语语言现象与理论的研究。金代医学家李杲著的《脾胃论》,其医药学词语丰富而成系统,有极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研究发现,《脾胃论》中的中医药学词语分为药性、方剂、制药、服药、剂量、中草药和穴道等七大类,我们的研究以前五类为重点,对中草药类与穴道类词语,仅就书中所出现的词语简单列表,以显示其音节特点。方剂类词语主要分析命名特点,而药物的药性、制药方法与过程、服用的剂量与服用方式方法时间的不同,都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关系到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对这几类词语先解释医学意义,然后结合《脾胃论》举例说名,以便于读者在阅读《脾胃论》一书时更清晰明了。要考察某一事物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不同的特点。透过对《脾胃论》中的医学词语作了系统分类描写,发现其医学词语具有很多特点。从词语分类及词语之间的关系看,《脾胃论》的医学词语具有系统性特点;从医学词语同日常用语比较的角度看,《脾胃论》的医学词语具有意义的特指性;从词语运用的方面看,《脾胃论》的医学词语具有对立性特点;从词语专业性角度看,《脾胃论》的医学词语体现中医诊疗过程非常详细,尤其描述人体证状和用药剂量方面非常精细,具有精确性;而从词义所指的概念角度看,《脾胃论》的医学词语很多来源于医者的实践经验,必然带有经验性。《脾胃论》医学词语具有系统性,其方剂、制药、服药、剂量、中草药和穴道等每一类词语都是一个系统,而且这些系统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补充作用,共同构成中医词汇这个大系统。而中医词汇是用于体现人体脏腑机能及疾病调治关系的,人体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的诊病治疗也是依据的整体观的思想,因此其所使用的医学词汇也反映了整体思想。各脏腑机能相互作用,疾病传变等,体现了人自身是一个整体;同时,运用季节名词结合反映人体生理机能的词和阴阳五行等词语,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与适应,是一个大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思想的统摄之下,中医对人体进行调和,通过探察病人机体失衡的原因,寻求恢复整体平衡的方法,进而使失调的身体重新达到平和状态,调是手段和过程,和是调治的目的和结果,而中则是进行调和的原则和量度标准。《脾胃论》中很多词语如“过”与“不及”的使用、“有余”和“不足”的运用等,都遵循贯穿了这种适度求中的诊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庸中和的思想。虽然有的词没有直接用“过于不及”、“有余”、“不足”来表述,但从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无论是诊病开方还是治病用药、剂量分寸的把握等,整体上都体现了调中谐和的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医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脾胃论》中通书都可见到阴阳、五行类词语,如阴阳、生克、所胜、所不胜、乘侮、母子相及等,这些词语最直接体现的是中医的阴阳辩证和五行对立统一的制化思想,而这些思想有着共通的一点,那就是都蕴含和体现了中国古已有之的辩证思维模式。除此之外,一些成组出现的具有反义性质的词语,如升降、寿夭、水火、顺逆、温凉、刚柔、表里、缓急、收散、浮沉、涩滑等,词语所呈现的对立性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性思维模式,对立统一。并且,整体观与中和思想以及辩证思想统一融和,构成了经典的中医思想。《脾胃论》不仅是一部以调理脾胃为重、综合诊疗的经典医书,具有很高的医学研究价值,其医学词语代表了同时代部分中医词语,无论从语言角度研究其医学词语的分类系统,为中医学词语编辑整理补充材料,丰富语言学词汇系统;还是从古汉语语义角度分析其语义特点,为古汉语词汇学添砖加瓦,都是很有价值的。而且,《脾胃论》医学词语所反映的整体观、中和思想和辩证思想,也将为哲学和文化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