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由此造成化石能源的短缺,加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积极探索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凭借其能量巨大、无污染、廉价等优势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目前,太阳能集热技术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最为成熟,使用也较为广泛。光伏发电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发电效率较低(仅15%左右),造成电池温度过高且影响发电效率,因此,从降低电池温度的角度提高发电效率,并且对收集的热量进行利用,对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将高效热传输元件微热管阵列(Micro heat pipe array,简称MHPA)应用于光伏电池的散热,研发出微热管阵列光伏光热组件(Micro heat pipe array-Photovoltaic/Thermal,简称MHPA-PVT),可以有效地将光伏电池上的热量传输至冷却水中并加以收集,可以得到一定温度可供使用的热水,因而达到了热电联供的效果。本文以微热管阵列光伏光热组件及其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参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测试方法,对微热管阵列光伏光热组件进行了瞬时效率实验测试,在10月末的北京,环境温度为19℃时,PV/T组件瞬时效率的截距可达到41.4%,组件总热损系数为3.95,20℃入口温度时的太阳能利用总效率可达到50%以上,综合性能效率达到70%以上,因此,该技术大幅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黑色背板和白色背板组件瞬时热效率的截距相差不大,但黑色背板的热损系数较大。组件在低环境温度下的测试结果表明,在低入口温度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发电和集热效率。其次,用Fluent模拟软件建立MHPA-PVT组件的三维稳态模型,综合考虑玻璃盖板、电池、TPT背板、微热管阵列、翼型水管换热器和冷却流体等组成部分,计算组件的瞬时热电效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以此模型,对组件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运行流速、环境温度、风速及辐照度四个方面对进行了模拟研究之后对组件的结构,包括微热管阵列的铺设、布置方向和冷凝段的长度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为组件的结构与性能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搭建了户用光伏光热系统(每天用电1千瓦时,100升45℃的热水需求)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全年监测,测试结果表明,太阳辐照度大于10MJ/(m2d)时,测试结束时水箱内的水温大多在45℃以上,该系统在少量增加初投资的情况下,增加热水的收益可以大幅减小投资的回收年限,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建立MHPA-PVT系统运行的数学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太阳能资源不同地区典型城市的MHPA-PV/T户用系统的全年热电性能进行了预测,并对北京地区不同热水需求的用户系统的全年收益作出了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