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前三里穴”和“外关穴”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情况,以及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行为评估,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前三里穴”和“外关穴”,连续波,50Hz,20分钟/次,1次/日,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不予以针刺治疗,只予以相同时间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3、7、14、21天,采用网屏实验评分对各组大鼠上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定;各组大鼠在治疗结束后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BDNF、CREB和pCREB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各时间点各组大鼠网屏实验评分比较空白组、假手术组网屏实验评分为0,术后1天评分最高,术后21天评分最低,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评分逐渐降低,说明大鼠脑缺血后有一定的自愈性。术后1天,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天,电针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天,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BDNF阳性表达情况造模后脑内BDN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BDNF表达上升。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电针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电针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CREB、pCREB阳性表达情况造模后脑内CREB、pCREB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CREB、 pCREB表达明显上升。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并上调BDNF、CREB与pCREB的表达。2.电针刺激“前三里穴”和“外关穴”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3.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了缺血区周围BDNF、CREB的阳性表达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