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质量研究:基于基本公共服务视角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时期,“量增质更优”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宗旨对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和经济发展成果普惠的两大诉求。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中交通拥挤、城市雾霾等“城市病”以及居民多维福利下降等多种宏微观权利冲突日益凸显。城镇化道路亟需从数量偏重向质量提升转换。基本公共服务对于保障居民基本需求,提升社会整体福利,优化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质量,尤其是基于基本公共服务来衡量的城镇化质量状况格外值得关注。时间维度方面,城镇化进程对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的经济效应多大?要素构成维度方面,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的省际城镇化质量发展状况如何?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镇化质量发展会不会因经济资源配置在非直接生产性领域而延缓城镇化进程抑制后发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质量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描绘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地图来回答这些基本问题。  新型城镇化质量地图既包括广义时间维度上城镇化进程及其经济效应,也包含狭义要素构成维度上指标体系的优劣状况。以基本公共服务为研究视角,首先,从时间维度考察城镇化进程及其经济效应,主要探讨在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城乡差异的现实背景下,城镇化进程经济效应的城乡差异。其次,要素构成维度,在从Tiebout“用脚投票”模型以及福利最大化视角论证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31个省(直辖市)要素构成维度城镇化质量进行横纵向综合分析。再次,构建面板模型探讨要素构成维度城镇化质量对时间维度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内需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影响城镇化进程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年均1%左右的城镇化速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和消费差异有积极意义;要素构成维度方面,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的省际城镇化质量呈东中西阶梯下降的趋势但局部省份出现逆转,且在2004-2013年间,东中西城镇化质量差异呈先扩大后收敛的迹象;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的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效应大于即期效应。最后从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其他文献
网络型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燃气产业,因为其公益性与网络的垄断性,长期以来游离于市场之外,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在全国范围内的公用事业规制机构对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并负责相关法规
我国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目前为止在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发生途径等关键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论。对无锡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地区进行考察,可以为国
县级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政府级次,它在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地方财政运行的总体情况看,县级财政是地方财政运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