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顽童”精神是儿童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特质之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儿童精神哲学。顽童作为一种特异的儿童文学形象广泛存在于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其足以支撑起儿童文学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顽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就世界范围看,其真正兴盛于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而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顽童作为一种题材真正兴盛则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和新世纪蔚为大观。反映儿童纯粹游戏精神的顽童类作品表现儿童对生命力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儿童打破种种束缚、自主的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精神,呈现出特属于儿童文学的活力,代表着儿童文学的一种积极的飞扬的精神。就实际应用价值来说,顽童精神准确地契合了儿童的心性,而这种心性有着深刻的价值。顽童,用自己的创造力打破成人所设定的社会规范,颠覆传统的现存的日常生活秩序,’积极自主地追求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理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富于个性的精神世界。这将促成个体健全茁壮的精神成长,成长为一个乐观自信、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充分独立自主的人,在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面前,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无忧无虑的勇气和慷慨自信勇敢地走向广阔的未来的生命世界。而这样的人将成为促使未来社会变革的积极的推动力量。论文首先从游戏精神、顽童与成长等方面探讨顽童文化,对顽童的哲学文化内涵做一分析。另一方面,儿童形象的塑造作为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标,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定时期儿童文学的走向。儿童形象变迁的背后反映着这一时代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以及儿童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纵向梳理了80年代以来顽童类作品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期呈现出这段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走向。最后,论文以中国80年代以来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剖析典型顽童形象体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貌,即狂欢美、力的美、谐趣美。论文采取了儿童哲学、社会历史学、儿童心理学等方法,即从儿童观理论出发,探讨顽童形象塑造变迁背后的儿童观动因;结合80年代的社会变革以及政治社会思想的变迁,探讨80年代儿童文学中顽童形象的塑造与社会历史环境的互动关系;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顽童与游戏精神、顽童与成长等与儿童心理密切相关的话题。本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中国80年代以来顽童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并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分析了这类作品出现的时代社会背景和现实处境,剖析了典型顽童形象体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貌,阐释了该类作品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