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呈进行性演变过程,患者最后常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死亡。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细菌移位,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导致自发性腹膜炎等严重感染的发生,累及全身时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胆汁淤积是指包括胆红素、胆汁酸在内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肠道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肝内胆汁淤积以肝硬化常见。现有研究认为胆汁淤积不仅加重肝脏损害,还能破坏肠屏障。肠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四部分,机械屏障起主要作用。肠屏障受损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而肠黏膜的通透性可以通过血中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D-乳酸(D-lactic acid,D-lac)含量、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来反映,同时ET水平亦可反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目前有关肝硬化患者肠屏障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以及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的影响尚无报道,而保护肠屏障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态制剂修复肠生物屏障方面,对于部分病程较长的肝硬化患者而言,微生态制剂效果不佳。目的:通过探究能使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相关因素,从预防角度为临床针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损伤的保护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共纳入41名肝硬化患者,病因包括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13名慢性乙肝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及排除标准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取以上受试者血样,通过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 ISA)检测血中ET、D-lac、DAO水平。采集所有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如体征、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Child-Pugh评分分级。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显著。结果:1.乙肝组、肝硬化组的ET、D-lac、DAO较正常组升高(P<0.01),且肝硬化组升高更明显,达到乙肝组水平的2倍以上(P<0.01)。2.肝硬化组中ET与D-lac呈显著正相关(r=0.980,P<0.01);ET与DAO呈高度正相关(r=0.885,P<0.01)。3.肝硬化不同病因(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肠黏膜通透性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的ET、D-lac较非门脉高压升高(P<0.05),DAO升高明显(P<0.01)。5.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越高,其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升高越明显(P<0.05),Child C级较Child A级差异显著(P<0.01)。6.肝硬化伴不同程度黄疸的肠黏膜通透性各项结果均较非黄疸组升高(P<0.05),部分差异显著(P<0.01);且显性黄疸组与隐性黄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TBA水平升高时较TBA正常时肠黏膜通透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TBA升高分为10~20umol/L、20~40umol/L、40umol/L以上、50umol/L以上、60umol/L以上、70umol/L以上各水平,当TBA>70umol/L时,较TBA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较慢性乙肝组、正常组增加。2.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Child-Pugh分级增加、黄疸、总胆汁酸升高(正常值上限7倍以上)都是导致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因素。3.不同病因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