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大泡临床多见,多数患者需手术切除。目前,绝大多数的肺大泡手术可在胸腔镜下完成。肺大泡切除术在麻醉气道控制时多选择双腔支气管插管并双肺隔离后行单肺通气。双腔管单肺通气应用于此类手术有双肺隔离等优点,但双腔管也存在刺激强、定位困难、喉部损伤等不足之处,单肺通气可能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骨骼肌松弛药的使用使患者肌力恢复慢,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目前,微创、肺保护及快速康复是胸科手术发展的趋势。喉罩作为一种新式的气道工具,其具有的“微创麻醉”的特点,得到多数麻醉医生的认可。胸科手术中,喉罩代替双腔管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术后康复差异的研究较少。本试验拟观察与传统双腔管相比,放置喉罩后保留自主呼吸是否在控制气道时更有优越性,是否能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保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以及是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我们期望通过本试验,为接受该类手术的患者提供一个微创、安全的气道管理方式,便于患者快速康复。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共收集符合本试验入组标准的肺大泡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即:喉罩自主呼吸组(A组)、双腔管单肺通气组(B组)。入室后,常规监测,外周静脉通道右美托咪定1μg/kg/h泵注15分钟、静注阿托品0.01mg/kg。麻醉诱导:A、B组舒芬太尼0.2μg/kg、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2-3.5μg/ml,B组顺式阿曲库铵0.2mg/kg。A组放置喉罩后接麻醉机,保留患者自主呼吸;B组插入双腔管后单肺通气。麻醉维持:A、B组异丙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2-4μg/ml、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血浆浓度4-6ng/ml、右美托咪定0.5μg/kg/h。术中予以切口局部麻醉、胸膜表面麻醉、胸内迷走神经阻滞。术毕,B组给予新斯的明(0.02mg/kg)逆转肌松药。患者苏醒后送入PACU观察。观察指标有:放置喉罩或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一次成功率,完全安全控制气道所用的时间;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满意度和手术满意度的分级;患者手术结束到符合拔喉罩(管)指征的时间;患者复苏室复苏时间;患者握力;患者术后4小时即能拔除胸管的比例;患者术后达到下地行走标准所需的时间;患者术后48小时内自控静脉镇痛泵吗啡的使用剂量;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的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控制气道一次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且A组控制气道所用的时间短于B组(P<0.001);A组和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重要时间点(T1:麻醉诱导前、T2:放置气道工具时、T3:打开胸腔后20分钟、T4:关闭胸腔后、T5:拔除气道工具后)的生命体征均能保持平稳且大致在正常范围,两组心率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收缩压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舒张压随时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氧饱和度随时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在插管时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A组和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重要时间点(T1’:麻醉诱导后、T2’:打开胸腔后10分钟、T3’:打开胸腔后20分钟、T4’:关闭胸腔后、T5’:拔除气道工具后)的血气分析结果均能保持在大致正常水平,两组间氧分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间PH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A组患者重要时间点血液内二氧化碳分压值高于B组患者、PH值低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的麻醉满意度及手术医生的手术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从手术结束到拔除喉罩(管)所用的时间及在麻醉复苏室复苏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患者(P<0.001);两组握力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术后握力较术前均有下降,但B组较术前降低更明显;A组患者术后4小时即能拔除胸管的比例高于B组患者(P<0.001);A组患者术后达到下地行走标准所经历的时间短于B组患者(P<0.001);A组和B组患者术后48小时吗啡的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临床意义不大;A组患者手术后至出院所经历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患者(P<0.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1、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放置喉罩保留自主呼吸与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相比,能提高安全控制气道的成功率、可节省控制气道的时间、减少控制气道时因强刺激引发的心血管应激反应。2、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放置喉罩保留自主呼吸与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均能使术野暴露满意,术中均能维持患者心肺功能的稳定,安全可行。3、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放置喉罩保留自主呼吸与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相比,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可使患者肌力得到较快恢复、可使患者较早拔除胸管及较早下地活动、可缩短患者术后留院时间,更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