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 CCN)目前已经在我国小麦产区普遍发生,对小麦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对山东泰安及周边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特点及危害损失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估,并结合筛选抗性品种和化学药剂防治两手段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2011年6月初于小麦收获前期,对泰安及周边不同地区小麦种植地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取样调查,共获取有效样本96份,检出禾谷孢囊线虫66份,检出率达68.75%,最高检出量为87个孢囊/200ml。另外,在泰安湖屯、满庄和莱芜杨庄三块不同水肥条件的发病地块,禾谷孢囊线虫田间分布不均匀,靠近水源或者地势低洼以及靠近公路的区域CCN密度较大,地块中CCN分布是边缘区多于中央区。2、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湖屯镇,单穗均孢囊数≤3.75个时,小麦单穗籽粒产量随单穗孢囊数的增加略有增加,最高增到单穗籽粒产量1.91g,当单穗均孢囊数>3.75个时单穗均产量随单穗均孢囊数的增加有所降低,当单穗均孢囊数增加到6.00个时,单穗均产量随单穗均孢囊数的增加开始趋于平稳,虽略有降低,但减低幅度很小;水肥条件较差的满庄镇,当单穗均孢囊数>2.40个时,单穗均产量开始随单穗均孢囊数的增加降低,单穗均产最高损失率达25.00%;莱芜杨庄镇,单穗平均孢囊数均小于2个,两者没有规律性关系。湖屯产量损失试验表明,随着CCN侵染量的增加,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感性品种比抗性品种降低明显,原因主要是降低了小麦的有效穗数,对穗粒数及千粒重没有明显影响。3、 CCN在三块试验地从小麦播种到收获只发生1代,且冬前没有侵染现象,2月初开始在小麦根系中发现CCN幼虫,并开始逐渐增加,4月中旬线虫数达到最高峰,随后又开始减少,5月中旬土中开始出现浅褐色孢囊。三块试验地CCN的侵染动态基本一致。4、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山东地区主推的15个小麦品种中有5个高感(HS)品种,5个中感(MS)品种和5个中抗(MR)品种,没有高抗(HR)的品种;而田间抗性结果显示,只有2个表现抗性。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提供的品种中有9个室内鉴定表现高抗(HR)。抗性品种在接种后3-9天根部SOD、POD及PAL酶活性均出现较高水平的增加。5、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对六种常用杀线剂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阿维菌素、灭线磷、涕灭威、噻唑膦和丁硫克百威。不同地区线虫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一些有机溶剂对禾谷孢囊线虫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这些溶剂能够增加杀线剂效果,其对于优化农药剂型和提高防效将是十分有益的。6、对于CCN田间防治,播种期小麦种子包衣防效要优于颗粒剂沟施,尤其是使用微囊悬浮种衣剂,可延长持效期,提高防治效果;而小麦返青时使用乳油制剂随返青水浇灌效果要好于播种期用药,因为小麦返青期正是禾谷孢囊线虫孵化侵染的高峰期,此时用药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