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杆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杆栏式民居建筑。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对这种民居建筑作过相应的研究,但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集中讨论这种建筑类型的实用功能,却较少地关注这种建筑样式处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具有特殊的生态适应价值。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学界尚未涉足的生态适应问题在此进行探讨,并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平坦乡阳烂村杆栏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笔者在长达八个月的田野调查过程中,通过运用生态人类学方法写成本文,力图证明阳烂村寨聚落结构和杆栏式民居建筑结构的形成,并充分说明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建筑形态结构上的变迁。然而,它至今仍然能保持着对所处环境的实用价值及其生态适应效果。即使是现代建筑材料修建的民居建筑与其相比也毫不逊色,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类似环境的新农村民居建筑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和完善文化适应与生态适应的科学理论。那么,就阳烂村杆栏式民居建筑而言,其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侗族杆栏式民居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的自然环境生态适应价值,其中包括杆栏式建筑选址、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建筑与自然的适应关系、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与自然所呈现的生态景观关系。那么与此相关的主要特点表现了村寨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势低洼、地表泥泞、水位涨落无常等不利生存环境,具有明显的削减和规避不利环境的生态适应功能。
第二,侗族杆栏式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斜坡屋顶与整个房屋的主体部分,而并不是那种封闭式的连接,而是用有限的几根立柱悬空来支撑房屋顶盖。这是为了应对当地风向多变,室内通风不畅,而对不利自然环境所作出的调适反应;其二是人住房间和粮仓都用木板墙壁封闭起来的。但是木板密封并不是很严密的,留有狭小的缝隙,并且从室内的墙壁缝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观,而从室外并不能看清室内的东西,这样的墙壁结构是为了防犯有害昆虫的危害所作出的对策处理;其三是室内整个建筑布局具有分层结构,但是层与层之间的楼梯通道排成一条直线,而且与室内顶层空间的空洞相通,这样的房屋结构有利于室内与室外形成自然空气的循环对流。那么,相对当地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而言,可以保证人居环境的干爽和清凉;其四是在这样的民居建筑中,都预留了火塘位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火塘一天到晚不灭火,冬天可以保持室内有较高的温度,它的所设位置有利于燃烧产生热空气,并且直通屋顶。同时在夏天又能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并对室内施以强制性抽风,使室内保持较低的温度,这样的民居建筑结构可以提高室内凉爽舒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有效地抑制衣物和食物发生霉变;其五是侗族杆栏式民居建筑除了供人睡眠休息的空间和堆放杂物粮食的蓄存空间外,在建筑的第二层空间里还预留了十分宽阔的不装板壁的“明廊”,或称之为“敞廊”。明廊结构对外界既是完全敞开的,又能使人的整个活动范围脱离地面,避免了脚沾泥,湿气过重,不利于人们雨天在户外活动,这就是村民们的集体空间和生活起居活动的公共场所。村民之间可以凭借联结贯通的明廊相互往来,实际上明廊就是帮助人们规避在地表泥泞上行走不便,同时又起到规避人们对这种湿热气候环境和水位张落无常的干扰,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重要实用价值。
总之,在现代建筑格局的冲击下,侗族杆栏式民居建筑在形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侗族村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世代积累,形成了侗族村民独特的文化适应成果,这种适应方式相沿已久,至今仍得以保存和延续,同时还具有现代民族的创新思维,因而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