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21世纪后,环境污染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性凸现。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自诞生伊始就存在诸多理论矛盾与实务争议,对“严重污染环境”及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同解读使其拥有了含糊不清的法益保护范围、不明确的罪过形式、模糊的行为类型,加上环境污染案件自身复杂多变,因果关系难以认定,司法实务中污染环境罪的适用时时处于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环境污染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性凸现。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自诞生伊始就存在诸多理论矛盾与实务争议,对“严重污染环境”及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同解读使其拥有了含糊不清的法益保护范围、不明确的罪过形式、模糊的行为类型,加上环境污染案件自身复杂多变,因果关系难以认定,司法实务中污染环境罪的适用时时处于困境之中。解决污染环境罪的适用困境,有必要对其适用的争议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本文结合污染环境罪现行刑法条文与相关司法解释为司法实务中污染环境罪的判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标准,为正确理解和适用污染环境罪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污染环境罪的法益保护争议是其余各个争议问题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以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污染环境罪规制范围最窄,利于经济短期发展但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生态中心主义以保护环境自身为出发点,污染环境罪规制的范围最宽,利于环境法益的保护但却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犯罪法益观择选的实质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衡量。应当采取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理念为指导,将污染环境罪保护的具体法益解读为不与人类整体利益相抵触的生态环境自身和人类法益的集合。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争议是法益保护争议的延续,在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的指导下,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是指行为人对环境遭受严重损害所持的心理状态,而非对人类法益遭受严重损害所持的心理状态。过失说无法解决行为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放任环境损害后果发生的环境污染案件。复合罪过说有违罪刑法定的同时与刑法总则一系列制度不相协调。污染环境罪应采取故意说。故意的认定要以行为人对生态法益损害的心态为衡量标准,通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方面进行。污染环境罪的行为类型争议是法益保护争议的又一延续,解决污染环境罪的行为类型争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理念指导下“严重污染环境”应当是指环境遭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环境罪属于实害结果犯的本质没有改变。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理解不能狭隘的以人类可感知的环境质量损害为标准,凡是使得环境污染因子与客观环境相融合的行为均应被视为对环境的实际侵害。关于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判断。传统的因果关系认定理论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在其基础上附条件引入域外因果关系理论不失为解决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认定的良好策略。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事实与法律因果关系二层认定的步骤。先用疫学因果关系理论检验其是否成立事实因果关系,完成事实归因,然后采用客观归责理论完成法律因果关系的修正,实现客观归责。污染环境罪的法益保护争议与行为类型争议决定污染环境罪“处置”行为的认定争议。污染环境罪属于实害结果犯,其犯罪的本质在于对生态环境法益的侵犯。“处置”行为也应当满足对生态环境法益的严重侵害。在“排放”、“倾倒”、“处置”三种行为形式中,“处置”起着类似于兜底条款的作用。“处置”行为应当参照“排放”、“倾倒”结合其对生态环境法益的侵害综合认定。行为性质上,"处置"行为应当对环境法益具有现实损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上,“处置”行为与“排放”、“倾倒”具有相当性。污染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理行为均不满足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应认定为污染环境罪的“处置”行为。
其他文献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该制度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15号指导案例,突破《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将该制度适用主体扩大到“关联公司”,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严重损害”、“参照”等词的适用标准,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采取了回避该标准的消极做法,损害了
《民法典》将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从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制拓展到不区分财产所有制,这意味着采取财产共同所有制的配偶们在离婚之时能请求离婚经济补偿救济保护的可能性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双重评价”等质疑。为了回应质疑,笔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阐释了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同样适用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合理性。其一是在遭遇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有权无实”的境况下,离婚经济补偿能作为补位制度救济承担较多劳务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高层住宅鳞次栉比,高空抛物案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轻则导致财产损害,重则造成人身伤亡,每次发生都能引爆舆论。鉴于高空抛物案件兼有突发性强、举证困难、危害后果大、受害人难以承受等特点,《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了具体侵害人不明情形时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由于令可能加害人承担补偿责任的法理基础薄弱,法条的设计又较为简单,不仅引起学界和社会对高空抛物规则责任主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标的具有特殊性质,在合同无效情形下无法适用返还原物的处理方式,而是采取折价补偿的方式替代。《民法典》施行前,《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此种情形采取“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引发学界关于“无效合同有效处理”的争议。《民法典》将“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改为“可以参照合同关于工程价款的约定折价补偿”,如此改变引起了一系列司法适用的变化。因此,研究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折价补偿
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是指为了弥补药品临床试验和行政审评审批造成的专利有效期减损,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一定程序给药品专利批准一段额外专利期限,来增加药品发明市场独占期的制度,目的是鼓励原研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该制度肇始于美国1984年通过的Hatch-Waxman法案,随后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激励药品行业的发展也相继引入该制度。近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快速,消费市场广阔,药品领域的创新水平、创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样的经济模式下,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网络技术已经覆盖到了各个行业,互联网平台经济也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领域中一种主要的经济模式,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如今互联网交易活动如此频繁且日常的市场交易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企业借助其数据收集、数据整合等强大功能,大幅度解放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网络平台的双边交易、互联网的快速影响力、网络的用户锁
随着经济的发展,垄断协议的形式变得复杂多样,兼具横向与纵向经济关系的轴辐协议在反垄断领域逐渐引起学者关注。从轴辐协议表现的特征来看,协议的主体是由轴心主体与多个辐条主体组成,且轴心主体与辐条主体之间具有上下游经济关系。同时,轴辐协议在形式上具有纵向垄断协议外观,而在反竞争效果上却近似于横向垄断协议。因轴辐协议具有不同于传统垄断协的特征,导致轴辐协议的反垄断法律规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轴辐协议无法适
行政协议在行政法的内容中是比较独特的协议,因为在行政法的法律关系中,一般双方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关系,而“协议”一词又是平等关系的体现,所以行政协议本身的称谓就比较难以理解。就目前对行政协议的定性而言,学者普遍认为行政协议具有公法和私法两种性质,在行政法理论中,也因为其独特的两种属性而被学者广泛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渐增多,针对行政协议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关于其效力的判断,学术界众说纷纭,行政协议
目前,产业集聚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经济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标题的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分别是集聚、创新和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因为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等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而创新历来就是区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抽象特质且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速相对较快的产业。文化产业,在部门归类中,归入第三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因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