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课题,近年来我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均强调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完善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日渐提升到政策议程当中。本研究拟将城市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二者结合起来,对“城市公众安全感”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研究,旨在探索城市公众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提升城市公众安全感的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强化社会风险治理能力、构建健康和谐城市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本研究将“城市公众安全感”界定为“城市公众社会治安安全感”这一狭义概念,主要包含居住地安全感、公共场所安全感、工作或学习安全感三个方面的公众安全感,并以此为线索贯穿研究假设和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从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视角出发,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广州市的实地调研,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以及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具体分析方法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探究了居住地、公共场所、工作或学习场所三个场域下的城市公众安全感的基本现状,并探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自身或家庭的经历、警务资源配置水平、警务服务、警民关系、大众媒体的负面报道等因素对城市公众安全感的影响,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检验分析了相关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众安全感与性别、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还发现,城市公众安全感受到自身或家庭的经历、警务资源配置水平、警民关系、大众媒体的负面报道等非实质社会治安因素的显著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之上,思考了如何在“社会治安水平(如破案率、犯罪率等)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我国的城市公众安全感,提出了若干提升城市公众安全感的“软性策略”,即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警务工作理念、构建和完善高互动性的警民关系、提高警务资源的配置水平、发挥大众传媒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以及提高公众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