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城市——以元明清盐池与运城发展的互动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uxinz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城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山西省西南部,扼晋、秦、豫三省交通之咽喉,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形成的“黄河金三角”核心地带,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区。因其境内有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盐池—河东盐池或称解池而闻名于世,古老的盐池孕育和发展了运城这座城市。 元代运城因盐兴建,以盐得名;明清运城因盐繁荣,以盐著称。由于运城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盐务专城,是依赖河东盐池盐业资源为基础的特殊城镇,而我国古代这种类型的城市又非常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文章以盐池的发展变迁与运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侧重盐池对运城的影响,兼顾运城的发展对盐池的作用。研究时间主要以元、明、清三朝为主,必要时论及其它朝代。文章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盐池与运城互相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并对今后两者如何共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今后运城与盐池和谐共融有所裨益。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绪论和第一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分别介绍了运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运城的城市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一部分的介绍,确立了全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说明了运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从第二章到第五章。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着重介绍盐池对运城城市发展的影响。在第二章,首先对盐池的位置、形成的原因、历史变迁以及池内资源做了介绍,接着通过对运城城址的选择和建城原因的分析,讨论了盐池资源状况的变化对运城兴建的影响。第三章通过介绍运城城市内外部空间结构,来分析盐池对运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变化。文章以运城的城垣与守备、官署布局、教育事业布局、祠堂宗庙的布局、商业情况、慈善救济事业设置六个内容来说明盐池的发展对运城城市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对池神庙建筑群的发展变迁与盐池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池神庙是运城作为“盐”城特色的厚重文化载体,也是运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对池神庙建筑群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探求出盐池的发展变化对它的影响。 第五章是文章主体部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运城的兴建与发展对盐池的影响。首先论述运城建城后,盐池周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有力保障了盐池的生产与防盗;其次介绍运城建城后交通道路的改善方便了盐池资源的配给与输送;最后讲述盐务专城——运城建立后,盐池的生产管理和资源开发得到了明显变化。 第三部分是结论,为文章的总结与延伸部分。首先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以此研究成果,来揭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接着探讨了运城的发展对其它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借鉴价值;最后突出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理念,对盐池与运城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些规划,以此为运城的城市建设和盐池的和谐发展服务。 文章的创新之处有: 第一,首次将运城城市的发展与盐池开发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将运城的发展置于盐池的发展之中,将盐池的发展纳入运城发展的视野范围,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索。 第二,鉴于多数学者集中研究盐池的生产经营状况,而对于这个特殊的资源性城市的研究涉及较少。文章侧重了对运城城市的研究,并且对城内外各种建筑设施进行了平面的复原。 第三,将运城与其它城市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论述的过程当中,将其与同类型的城市自贡,以及管辖她的上级行政城市州城——解州与县城——安邑进行了分析对比,探索其城市发展的共性和个性。 第四,在总结过去两者互动的历史经验上,对今后两者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王世杰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位中国教育名人。他从北大教授到武大校长,再到中华民国的教育部长,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而关于他的教育思想尚无人进行研究和探讨
农民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关键是农村经济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成果也很多。乡村手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经济地理学
本研究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测量了掺硫硒化镓(GaSe1-xSx)晶体在太赫兹波段的光学参数.包括折射系数、吸收系数等。使用自由空间电光取样法获得了太赫兹电磁波的脉冲波形,对
本文试图对两汉女性教育进行研究。汉代是我国封建女子教育的形成时期,汉代女子教育在我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代女子教育思想、女子教育
东晋时期,新安太守程元谭,因有善政,民请留之,晋元帝顺民之意,赐第于歙之黄墩,遂家于此。程元谭十三世孙程灵洗,于侯景之乱时,“聚徒据黟、歙以拒景”,自此以后,程氏在徽州繁衍昌盛,成为
籍民即泛指日據時期具有日本國籍而不定居於臺灣之臺灣人。本研究探討日本的南進政策與華南黑幫籍民的活動.以往前人探討南進政策有兩大盲點。第一,較侷限於總督府的對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