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年)—一位具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波兰民族音乐家,十九世纪浪漫派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是极其独特而又充满着无限魅力的。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用“藏在鲜花中的大炮”来形容他的音乐,意为肖邦的音乐是用优美动听、打动人心的旋律来表现对祖国受侵害的不屈之情和强烈的抗争性,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体现了肖邦音乐中独一无二的双重魅力。在肖邦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他自身所拥有的丰富、饱满、而又深沉的思想内涵。在肖邦创作初期时,其音乐作品中就隐隐的透露出悲剧性因素,在那个充斥着民主与革命的时代,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出历史的洪流,肖邦也不例外。1831年,波兰大革命爆发,肖邦在父亲的建议下不得不逃离家乡,从那时起,肖邦心中那无限澎湃的满腔热血只能化身为键盘上的音符,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开始呈现出浓厚、深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同时又表现出令人震撼的戏剧性效果。从那以后,肖邦的音乐创作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创作风格也变得更加成熟。肖邦专注于钢琴音乐创作,为之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发展并进行创新了很多音乐体裁,例如叙事曲、谐谑曲、玛祖卡、即兴曲、波洛涅兹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波兰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色彩,为这些音乐体裁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肖邦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不同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约二百余首,这些作品都是肖邦独特魅力的体现。在肖邦绝妙无比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肖邦在继承了叙事诗和声乐叙事曲的基础之上,将这一古老的艺术体裁运用在钢琴作品中,使得钢琴音乐作品也具有叙事性与史诗性。他所创作的四首叙事曲都饱含了独特的创作灵感与魅力,是各国音乐研究者和演奏者的经典曲目。从此,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开始发展流传,李斯特、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也都开始创作并发展这一艺术体裁,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肖邦这四首叙事曲而言,《第一叙事曲》作品23和《第四叙事曲》作品52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而《第二叙事曲》作品38和《第三叙事曲》作品47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其中,对于《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作品曲式结构分析,如《肖邦<F大调叙事曲>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高辰媛,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主题动机分析,如《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旋律分析》(宋维韵,燕山大学,2012);演奏版本分析,如《肖邦第二叙事曲演奏版比较》(刘征,西南大学,2007);民族主义精神分析,如《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民族性特征初探》(陈春兰,泉州师范学院,2014);演奏技法分析,如《如何演奏肖邦》(雷吉娜·斯门江卡著,周广仁译,2009)等。虽然关于研究《第二叙事曲》的文献著作颇为丰富,但对于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性分析只是出现一些概括性论述。于润洋教授于2008年6月份出版的音乐学专著《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对肖邦音乐中的悲剧性色彩做出了解释,同时对他不同类型体裁的作品如谐谑曲、玛祖卡舞曲、练习曲等,共24首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这部专著中对《F大调第二叙事曲》仅仅是稍加概述,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未能深入的发掘出这部作品的价值。肖邦将自己的毕生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极大的丰富了音乐内涵,使其焕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而肖邦情感中的那些带有悲剧性色彩的内涵更能直抵心扉,使人们引起共鸣。因此,本文以肖邦《第二叙事曲》作品38号为例,从“悲剧性”着手,把握音乐形象,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其悲剧性渊源,发掘出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针对主题技巧性段落进行演奏分析,更进一步的剖析这部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提高对肖邦叙事曲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诠释肖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