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儿童多动症发病因素及中医主要证型分布的调查,探讨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辨证治疗水平,为开展中医防治儿童多动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选择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进行发病因素与中医主要证候的回顾性调查。根据调查表收集数据,运用PEMS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处理,分析儿童多动症患儿发病因素和中医证型之间关系。 结果:遗传因素有7例,占调查总人数的11.7%;孕期分娩因素有55例,占调查总人数的91.7%;行为心理因素有45例,占调查总人数的75.0%;家庭-社会环境污染因素有2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3%;按中医分型:肾虚肝亢型有28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6.7%;心脾不足型有20例,占调查总人数的33.3%;痰火扰心型有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0%。纳入研究的60例患儿中,肾虚肝亢型所占比例最大,此型中孕期分娩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相对于遗传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P<0.05)有显著意义;心脾不足型中孕期分娩因素与其他3个因素相比较(P<0.05)有显著意义;而痰火扰心型中各因素无显著差异。 结论:本调查提示多动症患儿的发病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是遗传因素、孕期分娩因素、行为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等因素中的几个因素共同影响。肾虚肝亢型与孕期分娩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内在联系密切,心脾不足型与孕期分娩因素内在联系密切,痰火扰心型与以上4个方面因素均有关。在运用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过程中,详细了解其病因对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帮助,但根据症状特点、舌象和脉象进行辨证更为重要。此外,儿童多动症与孕期分娩因素关系密切,要关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各因素对新生儿的影响,尽量减少或避免孕期及分娩过程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很有可能对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