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基于SEM-EBSD技术的晶粒取向成像(orientation image microscopy,OIM)、界面五参数分析(five parameter analysis,FPA)和罗得里德(Rodrigues-Frank,R-F)空间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冷轧变形的双相不锈钢在退火过程中内界面取向差和内界面取向分布的演化规律,并利用双环动电位再活化法(DL-EPR)对不同状态的合金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一、双相不锈钢经1290℃固溶处理30 min后得到单一的铁素体相,再经冷轧变形并在1050℃退火后获得均匀等轴的两相组织,其中铁素体相内界面呈现以小角度晶界为主,奥氏体相内界面呈现以孪晶界为主,小角度晶界次之的分布特征;两相界面主要满足K-S和N-W取向关系;第二、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铁素体相的晶界面由{0 0 1},{1 1 5}和{1 1 7}共存的分布转变为以低能的{1 1 1}晶面为主的分布特征,奥氏体相的晶界面主要分布在{1 1 1}晶面及其附近,而满足K-S关系的相界逐渐偏离{111}?∥{110}?界面匹配关系;第三、通过与另一组不同初始组织(两相条带组织)状态的合金样品经相同冷轧退火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后者中不论铁素体内还是奥氏体内都存在较低比例的小角度晶界和孪晶界,即所谓的低能特殊晶界,且满足K-S或N-W取向关系的相界比例明显降低,经分析认为前者形变退火后发生以铁素体回复和奥氏体析出相变的组织转变过程,而后者主要发生再结晶现象;第四,DL-EPR实验结果表明,前者由于低能界面比例较高,时效过程中不易析出有害相,因而较比后者具有较小的晶间腐蚀倾向,表现出优异的界面腐蚀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