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一直是个不容被忽视的问题,我国政府为了消除贫困,一直在探索多种解决途径。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缓解生态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引导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能够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让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旅游扶贫必须精准,要从扶贫目标对象、模式以及利益机制等方面做好精准扶贫文章,这样才能全面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属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苍溪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苍溪县3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不同情况提出四大旅游扶贫模式,有利于当地采用精准的旅游扶贫方式有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本文立足于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产业融合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苍溪县区位条件、贫困状况、旅游产业基础、旅游扶贫现状、制约因素等方面的详尽分析,针对苍溪县具体贫困状况提出景区牵引扶贫、“产业园区+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旅游商品扶贫四大旅游扶贫模式,然后对各模式的内涵、适用范围及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作为实证研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苍溪县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系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为国内其他同类地区的旅游扶贫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本文以实现苍溪县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双赢为研究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苍溪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