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人力研制了中小学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小学体育(1-6年级)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了。
新《课标》形成以后,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由点到面地逐步开始了改革实验,现已初见成效。但由于这次课程改革的启动是由上而下,各地对新《课标》试行的准备不是十分充分,因而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很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以至于对新《课标》的实施感到难以适应。
那么,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目前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那些缺失或不足?怎样使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下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应当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本人的关注和思考。因而,选择了“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的课题,以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为将来的中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和职前培养,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因此,笔者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第一批试行新《课标》的中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新《课标》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变化情况;然后又对全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予以评议和排序。最后,笔者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并以教育学原理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依托,对新课改下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新课改后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要素构成或重要程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选择和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调控能力、教学情景创设能力、组织合作学习能力、运动兴趣的激发能力、锻炼习惯的培养能力、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社会适应的培养能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等。
再者,通过对能力、体育教师能力、能力结构等概念的认识,结合问卷调查得到的体育教师与理论专家对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看法,运用统计软件从定量的角度对当前体育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课改下体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能力结构的6个主因子,按重要程度依次为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教育能力、课外体育指导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运动能力;这6个主因子及其包括的32个能力指标,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顺序,构成了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框架结构。
最后,针对当前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缺失或不足、专业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了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