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灾害已成为我国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对赤潮灾害类型和强度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33-2001年间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渤海、长江口外和珠江口东侧海域为我国三大赤潮多发区;讨论了不同类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 在现场实测和室内培养的基础上,测定了12种不同叶绿素浓度的赤潮和非赤潮藻类水体光谱曲线,采用表征叶绿素荧光高度的两种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了SICF峰高(归一化法和基线法)和位置的变化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并提出了表征水体归一化SICF的优化荧光波段,并依据水色卫星荧光基线算法原理,采用藻类水体高光谱反射率曲线模拟了MODIS、MERIS和GLI的荧光波段,对比分析了三者的赤潮探测精度。 根据海水温度的赤潮生态学意义,提出了赤潮生消过程中海水温度的变化机制;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建立了海水积温预报模型,可预报年内赤潮发生的时间,实现了赤潮灾害的中期预报;同时利用海表温度(SST)卫星遥感探测原理,建立了基于海表温度的赤潮遥感判别模型。 在大量现场-卫星同步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VHRR的RD-SDD和SDD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关系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的赤潮生消过程资料分析,进一步证明透明度在赤潮遥感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AVHRR是非常实用的赤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源,本文在现场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叶绿素a归一化法和差值法遥感模型,并建立了赤潮灾情信息遥感模型,可利用AVHRR数据提取出浮游植物细胞数、赤潮分布范围和细胞增殖速率。 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赤潮遥感监测模型体系,根据我国 摘要日前的实际情况,完善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流程,建立了相应的软硬件系统,井应用到例行的业务化监测工作中,实时发布赤潮卫星遥感监测通报,达到了较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