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身份危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a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艾里森,黑人奴隶的后代,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于1914年出生在俄克拉何马州的俄克拉何马市,在该州的塔尔萨市长大。1933年,他离开了俄克拉何马,开始在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克基学院学习音乐。(现在这所学院叫做塔斯克基大学,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黑人教育家布克·T·华盛顿于1881年创立的。它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黑人大学之一,也是《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所在的黑人大学的原型)。从1937到1952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艾里森发表了九部短篇小说,十几部书评。其中《看不见的人》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 拉尔夫·艾里森的鸿篇巨制《看不见的人》由兰登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作为一部城市小说,它色彩鲜明地描述了美国城市中黑人群体孤独的精神状态。重要的不只如此,《看不见的人》还描绘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从乡间的天真,自欺欺人到大都市的成熟,觉醒和很可能出现的自我拯救。最初主人公是一个几乎没有自我意识的南方黑人大学的学生;接着在北方的一家油漆厂里成了一名性格天真的工人;再后来,他成了哈莱姆区的一位街头煽动者;最后,在一次种族暴动中他被迫逃离那个疯狂的世界,一个人躲进了城市的中心。《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感觉到了种族主义和伪善的荒诞,也感觉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贫困,因此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很是沮丧。《看不见的人》得到作家索尔·贝娄和评论家欧文·豪的好评,被他们称为出版界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称之为二战以来的美国最杰出的小说。 一个反复出现在拉尔夫·艾里森各种作品(随笔,短篇小说,以及他那篇伟大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就是个人身份问题。这种关注并不仅仅限于种族方面。尽管他承认并最终接受了黑人的身份,但他同样也提到了白人对自己身份的探索追求,尽管这些探索常是失败的。因此,艾里森作品中的身份个性问题最终也包括了他所有同胞在20世纪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人的身份问题。 本文作者将对《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身份危机做出自己的评论。本论文主体包括三章。 第一章指出小说《看不见的人》最主要的关注点就是身份危机。从历史角度来看,小说发生时美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经济大萧条、高失业率、种族暴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大战无疑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大部分人缺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
本课题从天然化合物中选用黄芩素、黄芩苷和麦冬多糖作为配体,与三价铬离子络合,生成铬配合物。通过药效实验,观察各配合物的降糖效果。黄酮铬配合物的合成步骤为:配体加热溶
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新生一代",同样在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智慧校园图书馆的分析以智慧校园自身的特征与功能为出发点,对物联网技术下智慧校园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以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主线,明确提升智慧校园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相应策略,探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系统基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未来智慧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提供参考。
兴趣是一种社会性的动机,它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
在初中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代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学生特点及教学
本文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病人及20例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的凋亡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患者经化疗药物诱导治疗缓解后,外周血涂片中均可见到凋亡淋巴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现实中学生的阅读量却令人堪忧。作为学生启蒙的、个性品质形成关键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营造阅读氛
处方点评工作是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剖析,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措施,是促进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9月至12月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对规范处方书写和门诊合理用药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应当强化临床医师和药师对临床医学、药学知识的掌握,药师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四查十对”,不断提升医生药师的专业技能和合理用药水平,做到诊断正确、要严格
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体操普修课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能够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首先,在“断层间相互作用、强震间相互影响”方面,从现象到理论,研究强震的成组孕育、成组活动特征,特别是针对川滇这一特定地区,应用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