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昭君诗文和昭君戏曲为研究对象,动机如下:其一,昭君出塞故事发生在西汉,然而历史上和亲者众多,为什么昭君却能赢得文人如此青睐?其二,昭君出塞至今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其本事却能够代代延息至今,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其三,戏曲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媒介,对昭君本事的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昭君戏又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的文学地位和价值何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运用文本考证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历史史料入手,系统对昭君故事流变,昭君戏的定型、发展、繁荣等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具体内容如下:序论部分:梳理昭君戏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概括昭君戏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而阐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通过梳理汉匈民族关系,分析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背景,并与其他和亲者进行比较,突出昭君出塞的特别之处,为后世咏叹昭君的文学奠定基础。第二章,系统梳理两汉至唐宋时期咏叹昭君的诗文,分析作品所折射出关于作者审美意识的流变,本章对敦煌昭君变文的文本价也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敦煌变文对昭君戏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章,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个案,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昭君戏的影响。《汉宫秋》虽有几处人物形象塑造及写景的矛盾之处,却仍不失为佳作,明清众多昭君戏大都脱离不了此窠臼,因此昭君戏在马致远手中基本定型。第四章,通过对明代昭君戏剧目的钩沉,廓清明代昭君戏的发展脉络,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各剧目之间的异同,发现明代昭君戏总体上沿袭了马致远的《汉宫秋》,但也有诸多创新之处,是昭君戏的发展阶段。第五章,清代昭君戏大都呈现出大团圆的结局,总体上来看在艺术上并无大的突破,只有民间传奇《青塚记》残本,曲辞粗糙,插科打诨颇符合大众口味,因此成为地方戏“昭君出塞”一折的范本。第六章,当今舞台上,昭君戏作为一种历史剧无论在唱腔还是在剧本的数量上都呈现出又一个新的繁荣局面。在主题上与当今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再现了昭君出塞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和文化价值。结语部分:综上所述,昭君戏的产生是昭君文学发展的必然,昭君戏在戏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当代依旧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经典的历史剧目颇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