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的儒家知识形态——以知识、权力、事件为中心的儒学思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知识而存在的儒学思想,其依附形态是通过其所处的空间、时间、人物而显现出多样性。本文旨在探讨中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动向是如何在制度规章、礼仪展现、人物的著述文本中产生互动的。作为制度权力规训中的儒学知识,在科举这一治理技术的应用中不断确定知识的范围,儒学知识的轮廓也随着中唐时期科举对社会流动的加强而逐渐形成。特殊的政治性也影响了作为依附形态的儒学的走向。中唐时期所出现的礼仪的争论,揭示出不同的文人所持有的儒学立场,并通过立场的对立而分别出儒学所在政治中的形态。同样,作为知识最重要的显现途径--文本著述--显现了儒学思潮中主要人物对儒学中形而上构建中几个关键概念的讨论,在这些概念的梳理中划定了儒学正宗的系谱脉络。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唐儒学诸形态的讨论,揭示出中唐儒学的特殊性,即其是在一个共时的特殊环境下而激显出来的姿态,其与中唐的政治性紧密相关。只是在宋代新儒学对系谱的重新制作中将中唐儒学划归到宋代理学前驱的部分中去。将其视为是儒学内向化的开端。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唐代科举制度框架内的儒学构建,并试图通过福柯的治理技术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唐宋变革的相关论点来解释制度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则关注中唐禘袷争议中保守派与激进派对礼仪的认识,并通过对儒学经典的回归来争论儒学的走向。第三章则关注于中儒学家们在文本中如何认识儒学,如何应对儒学讨论的核心议题,如何规范儒学的权威系谱。此三章互为表里,显现出儒学知识在各个向度的流动与展现。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宪政思想的传入和晚清政治的变化,地方议会制度在中国得到了曲折发展。清末地方督抚掌权和一定程度上的地方自治,客观上为咨议局和资政院等地方代议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