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结肠息肉的患者进行病例调查,总结结肠息肉患者性别、年龄构成的特点,以及镜下表现特点,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之间的分布特点,分析性别与血脂异常及BMI值偏高的发病关系。为今后临床防治结肠息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设计结肠息肉中医证候问卷,填写结肠镜检查、病理学、血脂及BMI统计表,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150例。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调查表及西医诊断资料,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及年龄的构成,镜下表现、病理结果,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客观指标的分布差异。结果:结肠息肉患者男性和女性相当,平均年龄59.33±0.815岁,患病高峰年龄区间为60-69岁;其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其次为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不成形,其次腹痛、腹胀、口干、口苦,便秘。大小以小于0.5cm息肉最多,然后是0.5-1.0cm的息肉,最后是>1cm的息肉较少。结肠息肉病理类型分布较多的为管状腺瘤,其次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湿热内蕴(48%)>脾胃虚弱(32.7%)>气滞血瘀(19.3%),中医证型的分布与性别无关,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病理类型息肉中湿热内蕴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结肠息肉发生主要与湿热之邪有关。血脂正常与否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BMI值异常在结肠息肉男女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结肠息肉主要发病年龄为60-69岁,好发部位位于乙状结肠、直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腺瘤性息肉又以管状腺瘤最多;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为大便不成形,其次腹痛、腹胀,便秘。湿热之邪在结肠息肉的发生及复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息肉男性患者BMI值比女性更容易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