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抗元的代表性人物,与另两位抗元代表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同为“三杰”,文天祥并未像其余二位那样立即死国,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文氏先遭被俘之辱,后又被元人关押了近四年,最终因拒不投降而被杀。文氏兵败被俘,并不比背负帝昺跳海的陆秀夫更为光彩;其被囚大都三年有余而不死,比张世杰等人战败而死者也并非更为忠烈。相反,若以常理度之,文氏某些方面似有不及陆、张之处。然而,三人后世境遇却差别甚大。数百年来,文天祥头上光环无数,备受尊崇。其英雄事迹流传愈来愈广,其形象亦愈来愈鲜明,并逐渐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忠义典范而备受膜拜。与文氏相比,陆、张等人则黯淡许多,难以望其项背。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不同,主要源于后世对文氏形象的精心塑造。其参与者,则包含了官方、士人和普通民众三方。在官方层面,元代已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天祥予以大力褒扬,并利用建祠和祭祀活动表达尊崇;士人阶层则以弘扬忠义、推行教化为己任,大力塑造文天祥儒家的完人形象,其方式包括书写传记,诗词歌咏,提请朝廷表彰和建祠祭祀。在民间层面,普通民众出于对文天祥的景仰和怀念,以及营建忠义之邦的现实需要,附会和创造出了很多神化传说,甚至将其奉为地方的保护神。借助神化传说,文天祥被纳入到地方记忆之中。在三方的共同作用下,文天祥的忠义形象最终树立,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及至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于“排满”斗争的需要,挑选历史上的某些忠义典型予以重塑。文天祥再次成为被塑造的对象,由忠义之士转变为民族英雄的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凝聚人心,共御外侮,文天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再度拾起,并最终确立。本文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家世与生平。第二章阐述元代各方对文天祥的态度和行动,官方的态度总体上是不抑不扬,至元末修《宋史》时似乎有所变化;士人和民众则对文天祥饱含热情,但由于顾忌官方态度而有所压抑和收敛。第三章阐述明清时期官方和士人对文天祥的尊崇和膜拜。官方通过褒扬、追谥、国家祭祀、从祀文庙等活动,提高和稳固了文氏的地位,营造了尊崇文氏的氛围;而士人阶层则通过书写传记、诗文,请求朝廷表彰,建祠祭祀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文氏形象的塑造中来,其中江西籍士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第四章阐述民间有关文天祥的神化传说,透过诸多传说,分析民间在文氏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论述了晚清民国时期文天祥转变为民族英雄的过程。第六章叙述了文天祥的影响,包括对明季士大夫生死观、忠节观的影响,对民间的影响,以及在海外朝鲜、日本、越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