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东柘林湾是广东省12个重要海湾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其海水增养殖渔业得到迅猛发展,并由此导致了海湾富营养化的加剧和生态条件持续恶化。1997年底和1999年7月,该湾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棕囊藻赤潮,使增养殖渔业和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深澳湾与柘林湾遥遥相对,具良好的避风条件而成为南澳县唯一的网箱养殖区。本文通过对柘林湾和深澳湾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的周年调查(2000,7~2001,7),旨在从生态学角度评价和分析这两个海湾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为研究和制定粤东海水增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湾生态保护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在柘林湾和深澳湾共布设11个站位,进行浮游动植物和理化因子的现场调查。冬季每月调查2次,其余季节每月3~4次,每次调查于高潮前后1.5小时内完成。浮游动物的现场采样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由底至表垂直拖曳。每月采样有一航次采两份平行样品,一份加入福尔马林(最终浓度为5%),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个体计数。其中,桡足类和枝角类鉴定到种,其它浮游动物只鉴定到类。。另一份不加福尔马林,带回实验室立即用玻璃纤维滤膜(Waterson,GF/C)过滤,再用6.5%的等渗甲酸铵溶液漂洗,然后用真空泵抽干,接着把标本放入60℃的烘箱中烘24小时,后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冷却后的样品用OHAUS分析天平称其干重。其余的每次每站只采一份样品用于种类鉴定和计数。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J)和优势种的优势度(Y)分别根据Shannon-weaver(1949)、Pielou(1969)和Curtis(1951)的公式计算。 柘林湾浮游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已鉴定有57种桡足类和3种枝角类,而深澳湾则较少,仅只有30种桡足类和3种枝角类。从各类浮游动物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而言,两湾都是桡足类所占的比例最大(65.28%和68.24%),其次为浮游幼体(13.16%和15.37%)和枝角类(10.74%和9.19%)。两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都具明显的小型化趋势,虽然其种类体长的分布范围为0.4~3.5mm,但峰值分别位于1.1mm和0.9mm,主要的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的体长均小于0.6mm。 柘林湾和深澳湾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总个体数的平面分布都表现为湾外 高于湾内的基本格局。两湾湾内的大规模增养殖区往往形成低值区,说明了大规模网 箱养殖和贝类养殖对浮游动物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两湾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和总个体 数的周年变化都呈单峰型,年均值分别为 13.3禾和 11.二不,6.8 XIO‘indiv./m‘和 4.7 XIO‘indiv./m‘。每月累计种类数最大值都出现在 8月(3 8下和 24不),最低值者出 现在次年 1 月 ( 7种和 7种人拓林湾总个体数的年高峰出现在 9月 门 XIO‘ indiv./m勺,最低值位于 1月①.63 XIO\ndiv./m勺。深澳湾总个体数的年高峰出现在 8月(10.7 XIO‘indiv./m’),最低值出现在二月(0.29 XIO‘indiv./m‘)。两湾生物量的 周年变化均为双峰型,年均值分别为 115.7 mg dw/m3和 82.4 mg iw八在 9月C24.4 mg·dw/m‘和 173* mg·dw/m)D次年5月(264.ling·dw/m3和 127.7 mg·dw/m’) 两次达到高峰。其中,5月份的高峰是由于海区出现大量的夜光藻所致。因此,生物 量的变化趋势其实是与总个体数一致的。 拓林湾和深澳湾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与浮游植物的丰度(<0刀001,,o.664和0.刀刀 及水温…<0刀00,r=0石96和0.593)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它受到浮游植物和水 温的双重调控。两湾浮游动物最主要优势种都为强额拟哲水蚤,年均值分别为2.3X ”indiv./m‘和 l。gXheindiv/m‘,分别占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的33.8%和39.5%。强 额拟哲水蚤与浮游动物总个体数o<0刀001,f-0.930和 0.907)和挠足类个体数 O<0刀001,r=0.961和 0.971)也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主要是受其影响的。 拓林湾和深澳湾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u)都偏低,年均 值分别为 2.23和 2.20,0.750和 0.721。两湾最重要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的优势度年 均值分别高达 0314和 0.395,表明它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这是造成群落 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偏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