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偏振器是光学系统中常见的基础光学元件,其在图像传感、光学检测等多个领域有主要的应用。随着光学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要求不断提升,对偏振器件的设计和性能要求亦不断提高。亚波长光学元件易于制作小型集成化器件,其中亚波长光栅由于其天然具备的各向异性使其成为了制备小型易集成的线偏振器件的不二选择。传统亚波长线偏振器件主要基于单层金属光栅或双层金属光栅的结构形式,可以兼顾易制备、宽波段和高偏振性能的亚波长光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振器是光学系统中常见的基础光学元件,其在图像传感、光学检测等多个领域有主要的应用。随着光学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要求不断提升,对偏振器件的设计和性能要求亦不断提高。亚波长光学元件易于制作小型集成化器件,其中亚波长光栅由于其天然具备的各向异性使其成为了制备小型易集成的线偏振器件的不二选择。传统亚波长线偏振器件主要基于单层金属光栅或双层金属光栅的结构形式,可以兼顾易制备、宽波段和高偏振性能的亚波长光栅器件还较少,且器件应用不同的波段对于尺寸有不同的要求,因而目前对于可应用在宽波段的高性能线偏振器的研究仍是关注的焦点。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光学腔的高性能宽波段亚波长光栅线偏振器,对红外宽波段硅基微腔线偏振器和红外超宽波段硒化锌基微腔线偏振器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进行了实验制备和测试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光学腔的新型硅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在亚波长介质光栅结构中引入由金属-介质-金属组成的纳米光学腔可显著提高线偏振器的性能。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详细研究和设计了由金属铝、介质氟化镁和金属铝构成的单个纳米光学腔和亚波长介质光栅组成的应用在3-5 μm的红外宽波段硅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的性能并与传统无腔光栅结构进行了比较。理论研究表明,该器件对于TE线偏振光具有强反射作用,对于TM线偏振光具有高透过效果。红外3-5 μm波段内,结构优化后的硅基微腔线偏振器的TM透过率大于84%,偏振消光比大于43 dB。与传统的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相同金属厚度)的无腔双层金属光栅相比,硅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的TM透过率最大(在3μm处)从26%提升到84%,偏振消光比从25 dB提高到43 dB。基于微腔结构的线偏振器件显著地提高了传统亚波长金属光栅器件的偏振性能,为新型高性能偏振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研究潜力和发展价值。(2)进一步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结合纳米光学腔和增透层的红外超宽波段(3-20 μm)硒化锌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件。1)详细研究了具有光学增透层的单个纳米光学腔硒化锌基亚波长线偏振器的偏振特性。纳米光学腔由金属铝、介质硫化锌和金属铝组成,增透层材料为氟化钡。研究表明纳米光学腔和增透层的加入显著提升了传统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偏振性能,其中介质增透层整体提升了线偏振器在3-20 μm整个波段的TM光透过率,增透层厚度为150 nm时,透过率平均从82%提升至86%;纳米光学腔大幅提升了亚波长线偏振器的偏振消光比,微腔中介质层厚度为330 nm时,消光比平均从52 dB提升到77 dB。结构优化后的周期为600 nm的硒化锌基亚波长单腔线偏振器在红外超宽波段3-20 μm可以得到大于83%的TM偏振光透过率和大于53 dB的消光比。2)研究了纳米光学腔数量的增加对于硒化锌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件偏振性能的影响。在保持金属层的总厚度和介质腔的总厚度相同的情况下,调整单个纳米光学腔的金属层和介质层的厚度,实现纳米光学腔数量的增加。研究发现,相同金属总厚度和介质层总厚度的条件下,纳米光学腔数量的增加可以大幅提高结构的消光比。此外,双腔或多个腔结构中可以调节的结构参数更多,可以根据功能目标优化结构参数,具有更大的设计灵活性。多纳米光学腔的引入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亚波长线偏振器件的性能,为今后亚波长线偏振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3)进行了硅基亚波长微腔光栅线偏振器的实验制备和性能测试。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ICP)、电子束蒸镀等纳米加工技术对硅基亚波长微腔线偏振器进行了实验制备和性能测试。实验制备的微腔线偏振器与设计的结构参数值非常吻合。实验测试微腔线偏振器在整个3-5 μm波段的TM波透过率大于64%,消光比大于23 dB。实验同时测试了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无腔结构的双层金属光栅的偏振性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其他文献
<正>引子2008年初,笔者同李伟科先生以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发起的四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一地(台湾)历史教科书编写研讨
当前,生化传感器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分子检测技术也正朝着无标记、快速和更低检出限的方向发展。其中,基于反射干涉光谱(RIFS)的生物传感器,在实时、免标记和非破坏性检测方面具有显著技术优势。该类型传感器主要基于多孔材料,然而由于制得的多孔材料孔径变化范围小,待测物质在半封闭的孔内流通不顺等因素,导致其检测范围有限、响应时间长、抗干扰能力差,且无法对目标分子实现选择性
随着集成光学器件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几何光学元件已满足不了集成光学系统的要求,新颖光学器件对材料电磁性能要求提升,致使自然材料无法完全满足设计需要。微纳结构加工技术的持续发展,为负折射率和超透镜等多种新颖功能光学超表面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实现途径。光学超表面具有超薄、可设计和易集成等优点,获得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目前典型光学超表面的结构尺寸为百纳米至几微米,一般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制备,受制于
随着反射式新型显示、信息编码、高端防伪等产业的发展,反射型彩色滤光显示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受现有制备工艺的限制,基于微纳结构的彩色显示存在制备效率低、成本高、工艺繁琐等缺点,难以规模化生产和大范围推广应用。本文面向大面积超表面彩色显示提出了多像素干涉光刻系统,该系统以4F光学系统为基础,通过多像素空间光阑与相位元件联合调制入射光,研究了多干涉光场的构建原理;通过分析空间光阑分时变化与相位元件相对运
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与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SMT)的广泛运用,对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缺陷检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基于3D结构光测量原理的三维自动光学检测(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AOI)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等优点逐渐在SMT工艺中得到应用,对于整个产线的质量控制以及效
熔石英作为紫外波段常见的光学材料,其损伤特性是限制高功率激光装置输出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熔石英制备技术的发展,材料本身的杂质和缺陷越来越少,抗损伤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大口径光学元件在研磨和抛光过程后,会在熔石英亚表面产生微裂纹、划痕以及引入抛光杂质等颗粒。因此,研究熔石英亚表面缺陷引起的损伤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熔石英激光诱导损伤的物理机制,为熔石英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的进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颜色纯度高(半峰宽~20nm)、发光带隙可调、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未来有望被应用于光电转化领域,包括照明、显示以及能量转化等。近几年,钙钛矿器件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太阳能电池还是发光二极管,其效率都已经接近商业化应用的标准。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钙钛矿材料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成膜不平整导致器件漏电流偏高、材料稳定性差导致器件使用寿命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选取了有机无机
皮秒紫外激光在材料加工时产生的热效应很小,同时具有更好的聚焦特性和更高的光子能量,是激光精细微加工领域的理想光源之一。目前国内工业应用的大功率皮秒紫外激光器体积较大,不利于设备集成。本论文开展紧凑型高功率355 nm皮秒紫外激光器研究,基于SESAM的光纤锁模种子源,结合高增益光纤激光放大器、固体行波放大器和高转换效率的三倍频系统,获得了脉宽10.34ps、频率1 MHz、单脉冲能量41.2μJ的
榆溪河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全程约106.6km,流域面积为0.55万km~2,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内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且蒸发强烈,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蕴藏量大,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以及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要求,水资源被大量消耗,地下水位下降,水系统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研究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影响该地区水生态问题的关键,也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
视网膜是现代临床医学中唯一可以在不造成创伤的情况下进行直接观测的人体组织。眼底的深层血管和细胞组织为眼科疾病检查提供了判断依据,同时一些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栓等也会引发眼底的病变,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眼底相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眼底检测设备,能够快速直观的获取眼底图像,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门对象。其中便携式眼底相机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型化的眼底相机方便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