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可能世界概念,他认为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并且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的组合,因为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所以有很多可能世界并且我们的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不同的事物组合和样子,包括时间,空间与物质,可能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与形状。随着可能世界理论的进一步演变与发展,刘易斯和克里普克的学说拓展了可能世界理论的应用,因此有人提出了将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诗学和诗歌作品的分析中。之后瑞恩也将可能世界理论运用到诗歌作品和诗学的分析中。她指出叙事诗和小说,都可以进行可能世界理论的分析除了没有虚构性的抒情诗之外。可能世界理论是在认知诗学中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角度和新观点。把文学作品中的一段话语分为三个世界,处于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础的是话语世界,主要讲的是其中的参与者既可以是近距离的,同时也可以是远距离的;既可能是跨越古今的;也可能是同时代的;参与者进行分析与整合话语事件在自己的心目中的话语世界,形成了叫做文本世界,此时的文本世界有参与者特色的心理表征,这是第二个层次。然后文本世界开始进一步发展,建构出了第三个层次。第三层次属于建构者的各种不同的可能世界,在阅读诗歌时,话语世界指的是作者所建构的诗歌本身。诗歌文本被读者阅读后,很自然地读者会在头脑中对其进行整合与分析根据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此时产生了读者心目中的文本世界。然后读者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进行思考,理解与分析并根据文本世界的内容,因此就形成了作者心目中的可能世界。人物在叙事诗中存在于叙述的现实世界,但同时也通过他们的责任,希望,心愿,梦想和一些其他心理活动建造并形成自我的内心世界,因此诗歌的文本世界被看作是由一个及多个世界或亚世界的集合。因此Ryan把文本世界中的可能世界被分为愿望世界(wish world),知识世界(knowledge world),责任世界(obligation world),意图世界(intention world)和幻想世界(fantasy world)。本文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诗歌在可能世界理论的视角下来分析。尽管国内论文写作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很多,但大多数是从女性主义,叙述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写作,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从认知诗学这方面来分析可能世界理论。在该文章中,选用毕肖普的诗歌为例,从认知诗学中可能世界的理论角度切入,以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常见意象,代表了叙事诗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客观对应物和客观意象,因此用来描绘人事物的内心情感。主要以人物的相关信仰,期望,计划,义务,愿望和想象等文本客观世界为基础,具体分析主人公认知下的与诗歌中主要人物相关的各种可能世界,包括知识世界,计划世界,义务世界,愿望世界和幻想世界。从这些可能世界中,我们可以知道知识世界是人物进一步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知识世界是基石,是基础。也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知识世界对计划和意图世界做好了准备,在计划和意图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完美的发展,如在意图或计划世界中受挫或是成功,所以进一步导致了愿望世界的毁灭,从而产生梦幻景象,从而构建了主人公的内心幻觉,继而形成幻想世界。通过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来分析诗歌,能更完整的分析人物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