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指劳资双方处于的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构建和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与劳资关系运行的现状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劳资冲突事件不断爆发,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对目前劳动争议的解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现实问题。综合研究背景与现实情况,本文在劳动力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口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及工会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劳动争议影响因素的理论体系,利用30个省份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案例分析研究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首先,对劳动争议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劳动争议主要是由于劳资双方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劳动合同的解除不能达成一致而发生,案例分析的结果与数据显示一致,劳动者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双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问题也成为劳动争议发生的诱因。由于工会在劳资双方协商、调解中没能很好的代表劳方的利益积极为其维权,政府也没在此过程中发挥组织和监督的职责,导致劳资双方矛盾进一步扩大,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解决。为了更直观了解影响劳动争议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构建各影响因素对劳动争议的实证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抚养比、劳动力教育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都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和基层工会组织数的提高会增加劳动争议。虽然抚养比与劳动争议负相关,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也面临严峻挑战,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应该继续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缓解劳资紧张关系;除此之外要增强劳动者法律意识、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和查处概率;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各主体作用,有效预防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