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艺术自诞生之初便深受“青年文化”的影响,其“青春话语”表述与抗衡时间的影像本体命题息息相关。中国民族电影创作早期便深受“青年文化”的影响,这与民族电影诞生之初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相联。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比割地、赔款更为严重的是民族精神层面的危机,民族自信力遭遇了前所未有之打击。青年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而由青年群体所张扬的“青春精神”则支配着民族命运的新走向。新文化运动、“五四”青年运动在社会文化发展、道德伦理的现代性建构中影响并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历史进程。回顾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青春电影”从未退出于民族影像的发展轨迹,也从未如当下拥有如此火热的受关注度。在风雨飘摇的20世纪初期,国家、民族经历了多重苦难,太多的战争洗礼,而华夏文化却几乎丝毫没有停滞其前进的脚步。我国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用秉持青春精神、掌握现代知识在追求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同时,我们的影像也在纪录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和文化生活,诞生了如《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野玫瑰》《火山情血》《体育皇后》《大路》《渔光曲》《风云儿女》《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青年进行曲》《马路天使》等优秀的“民国”青春电影。尽管,此类文本所处的创作环境不能与当下相较,但却创造了中国电影早期的辉煌,中国青春电影的史学源头也恰是在这个时间的节点显露端倪。似同情境循环般摆在了彼时电影工作者面前,经历了电影的市场化转型之后,电影创作与市场运作以及同好莱坞电影竞争关系等议题同样考验着早期中国电影的作者群。依据当下学界对青春电影界定的特征和涵义,研究其中国民族影像创作初期(1913—1937)的发展轨迹就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学术的责任。对此,笔者认为薪火百年的民族影像,其表述离不开中国影像一以贯之的美学品格,其原初的文化血脉规范、影响着当下时尚文本的创作。因而,本研究从当下青春电影的火热现象出发,探究其该时期青春电影的建构模式,以伦理学的视野梳理发展期中国电影(1913—1937)的青春题材文本,归纳、总结该时期“青春电影”的美学风格;重估现象文本的史学价值、伦理学意义。围绕伦理视角审视早期青春题材电影价值取向这一命题,探究中华传统道德、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和现代意识在青春题材文本传播中的时代特色与历史衍展;清理该时期青春题材文本的价值取向轨迹,总结其传播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从商业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及青年伦理几个维度对“民国”(1913—1937)青春电影伦理传统展开价值重估,以期待对当下的青春电影正向发展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