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随着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的出台,社会矛盾逐步尖锐,四川保路运动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纵观保路运动的整个过程,最初不管哪个阶层都不愿看到事态的失控,但冲突难以避免。心态史学是借鉴和运用心理分析手段,对历史人物和群体进行心理研究、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历史人物和群体的心理研究;重视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变化;重视它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心态史学的角度研究四川保路运动,可以了解相关各阶层最基本的内心想法,为我们重新认识保路运动开辟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分析代表中央大吏的盛宣怀为开篇。盛宣怀是邮传部大臣,是铁路国有政策的直接推手。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盛宣怀认为商办铁路毫无成效,而铁路一旦收归国有,将有助于解决其管理的汉冶萍铁厂路轨的销路问题。20世纪初清政府筹资修筑的铁路有将近一半由盛宣怀经办,因此盛宣怀对川汉铁路四国借款合同可谓信心满满。谁料合同一出,招致众人反对,盛宣怀妄图凭借手中大权使反对者就范。四川保路运动发起之时是护理川督王人文在任,他深知川民自办铁路的艰辛,多次替川民请奏代奏,这样做,一方面是要稳住争路事态;另一方面是体会到川民艰辛,为民请命。成都将军玉昆内心则是十分纠结的,他既苦于自身无力应对此事,又期待在保路运动中有所作为。赵尔丰曾经也十分体恤川民,起初他对王人文的为民请命赞不绝口,最后却成为“成都血案”的刽子手,其内心的转变值得深思。四川资产阶级立宪派是保路运动的领导者。铁路收归国有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宪派对该决策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收归国有好;有的认为坚持商办对;还有人持观望徘徊态度,但立宪派总的态度是明确的——要政府把股款归还。四国借款合同邮寄至成都,立宪派明白所谓的铁路国有政策是要卖国,而已经投资于修路的股款,邮传部也要强行扣留。如此,立宪派只好发动群众,壮大声势。立宪派提倡文明争路,在川民斗争风起云涌之时,立宪派又给川民戴上不反川督、不打教堂的“紧箍咒”。所以说立宪派是在不反对原有统治秩序下的争路。四川民众广泛参与保路运动。从参与人员职业上划分有工人、商人、军警、教师、学生、家庭妇女;从参与人员的地域上看是以成都为中心辐射整个四川省;从参与人员民族上看是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亦参与其中。四川民众是爱国的,保路同志会兴起之初,他们支持立宪派的和平争路方略,并没有出现过激的行为。四川保路运动风生水起之时,民众情绪趋向一致,从众性凸显。四川民众平摊租股的绝大部分,当得知无法拿回股款,他们将矛头指向国有政策的制定者盛宣怀以及盛宣怀指使的李稷勋,在政府步步紧逼之下最终走上了“三罢”之路。四川保路运动逐渐挣脱了立宪派的掌控走向了武装起义之途。